作者: 王強
激烈的憤怒之長風,
橫掃這蒼茫的湖面,
五百里的水波澎湃著,
徬徨了安靜的漁舟。
濛濛的灰色之霧,
將水天染成一色,
一切的固有變樣了,
彌漫著拘攣與顫栗。
無數的浪花和雨珠飛舞,
如盲眾的狂熱之暴動,
逞其得意的歡樂,
向無抵抗的空間痛擊。
隱隱的低弱之音,
在暴風雨里流蕩:
似漁父求援的呼喊,
似孤雁失戀的哀鳴。
胡也頻
詩人視物,每每異于常人;故詩中之物,每每異于常物。常人視物,每每只見其形;詩人視物,則往往形神皆見。因此,舉凡詩人“拿來”入詩之物,無不負載著詩人的意念與感情。《河庭湖上》也是如此。
《洞庭湖上》共四節,前三節依次推出三個畫面,第四節寫的是幻覺。在三幅畫面中,第一幅是“狂風橫掃下的洞庭湖”;第二幅是“陰云籠罩下的洞庭湖”;第三幅是“暴雨襲擊下的洞庭湖”。這三幅畫面的相同處,是全都融入了詩人的意念與感情,具有著一種意境美。
在這些畫面中,“風”不僅有了形,且還有了情。它激烈,它憤怒,它掀起千頃巨浪。然而,“澎湃著”的“五百里的水波”,結果卻只“徬徨了安靜的漁舟”。初看上去,這似乎不合邏輯。但細細一想,這卻又非常真實。因為,在這里,“風”是“我”,“浪”是“我”,“漁舟”也是“我”。“我”狂風般地渴望改變現狀,可“我”同時又是一個弱者,一個不知出路何在而只能靠幻想生活的弱者。于是,于憤怒、渴望之后,“我”必然失望、迷茫,就象那灰濛濛的湖面,心里昏暗極了。但盡管如此,“我”仍然渴望著,渴望改變現狀,渴望找到出路,渴望得心焦肉跳。因為,面對著強者對弱者的凌辱與肆虐,“我”目前還只能痛苦地眼看著。最后,從“空間”被“浪花和雨珠”痛擊而又無力抵抗的現實,“我”終于朦朦朧朧地看清了“我”,并隨而產生了一種“隱隱的”感觸與幻覺:在當今的暴政下,究竟有多少象“我”一樣的弱者在呻吟?究竟有多少如“我”一般的弱者在哀鳴?他們似乎很多,很多……。顯然,《洞庭湖上》不僅寫了真景物,而且更寫了真感情,的確具有一種意境的美。
上一篇:沉鐘
下一篇:淡淡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