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的感懷·孟超》全文與讀后感賞析
據說桂林是沒有秋的,因為秋老虎過了之后,便就快到了冬天了;可是事實也不盡然,在八九月間,一陣熱雨之后,到了晚上,也總有一些滋味和夏天不同的涼意。
你走過長街上,麻布汗衫在身上利落了許多,覺不到汗粘,倒也蠻清爽的。蒲扇是不合時宜了。用過了這么久的暑季之后,在秋風起時,自然會把它捐棄了,手里邊去了一些累贅,也許感到輕松了許多。
當你走到樹底下,也照樣的飄下了一兩片樹葉,雖然用不到猛然的一驚,但秋的感念多少是存在的。
除此,街頭上、庭院里,我也找不出秋的征象了,這大約是那些人認為是沒有秋的原因吧。
記得在上海時,秋一到,馬上路口里就有敲著木梆的賣白果的聲音,它像候鳥一樣,才準確哩,那聲音真使人有說不出的寂寞之感啊;尤其是熱天還沒有過完,大商店、小商店、百貨公司,都掛出“秋季大減價”的市招,觸目驚心,使你任管怎樣的熱中,總不會不覺秋是在心里哆嗦的。
北平,我也曾去過,秋更是容易感到的,且不必說西山的紅葉、北海的殘荷;就是東西來順、便宜坊等處的涮羊肉、烤鴨,都按時上市了,即使天氣還熱燥燥的,那你能說他不是秋天嗎?
我的故鄉——青島,更是一個最好秋的圣地。那里,山,在初秋,被翠綠的草色點染得更加清秀妍麗,遍山的爬山虎的葉子,紅的像胭脂一樣,不用三杯兩盞也就心醉了。自然海浴場是闌珊了,軟沙的輕夢,也快到了醒的時候,但晚間山高月小,秋濤擊著巖石,南海沿人跡還不冷落,在煦煦的余溫中,臨著海去聽秋聲,的確會使人心情奔放的!
那都是抗戰前的事,不談它也罷。
不過,有人告訴我,在關外,秋高馬肥的時候,聽到了一聲旅雁的唳聲,總有一點蒼涼之意,那情景是介乎悲爽之間,很可代表了秋那種使人捉摸不定的味道,可惜我沒有到過關外,還得留待失地收復之后,再去領略吧。
抗戰之后,我也曾在初秋的夜晚,在大別山作過隨軍的長征;我也曾在黃鶴樓頭,對著秋的江流,作過夏口漢陽的遠矚;我也曾突破敵寇的包圍,登過武勝關,偷越了雞公山的腳麓;我也曾在襄江的古渡,看過落日,吊過三國的遺跡;……然而,那些時候,秋似乎不在心上似的,雖然也倏忽地過去了,可沒曾留下了凄涼的感覺。
桂林,不似上海,不似北平,不似青島,更不似皖鄂各地,畫家雖也曾畫出了“漓江秋渡”的畫意,但我站在中正橋頭,感不到桂林同別處哪里有什么不同呢?
往年秋天一來,總要舉行一次籌募寒衣大會,那可使我們覺到秋天到了,壯士衣單借以作為秋的表征的,但今年還沒開始,更使人覺到秋意薄了。
秋天,只低徊于歐陽子的《秋聲賦》,那總不免使人氣短的,抗戰已經四個年頭了,不但我們的力量,應該愈磨愈壯,而且心情也需要更健強些,哪里能受了時令的搖動呢?
讓我來模擬一下吧,新谷是在收割中,無邊的大野,撒下了遍地的黃金;農夫農婦們,紛忙在田畝里,都辛勤地露出了笑臉;沒有作戰的部隊,也放下了槍桿,幫助著他們秋收,田壟里唱起生產的歌聲、收割的歌聲,這是多么自然的、美妙的、使人興奮的,抗戰中的歡愉的畫面呵。
再想下去,秋收之后,食糧是充實了,人民生活是安定了,士氣也增加了,抗戰是在無形中添了不少的勁兒,我不能卑薄秋,而滿懷喜悅,正為著秋而鼓舞哩。
這樣,這樣,我飄飄然地贊頌著秋的來臨!
可是,不知道為什么,心稍微一沉,又似亂夢被打破了一般。到處都鬧著米價的高漲,正如秋潮般的洶涌,物價也像與米價競賽似的,只見它不斷地升起,沒有低落的希望,大家都皺著眉頭,喊出了困苦的呼吁,秋沒曾使人悲戚,人倒使秋添上了不少的蒼涼了。
今晚,踏著涼月的影子,想到秋,也感到秋了;但心實在飄不起來,生活下墜著,氣壓鉛樣般的低沉著,緊壓著,不知為什么忽然記起了魯迅先生一句舊詩:“曾驚秋肅臨天下”,反復了多時,以后的是什么,卻記不起來了。
孟超的《秋的感懷》寫于1941年,作者當時在桂林編雜志、搞戲劇,從事抗日宣傳活動。此篇散文圍繞著秋天,思緒上下幾千年,縱橫幾萬里,飄忽不定,充分體現了散文“散”的特點,然而“形散而神不散”,無論是暢想過去,摹擬未來,還是針砭時局,鼓舞抗戰,始終都圍繞著“秋”做文章。
身處桂林的作者從衣衫、落葉上感到秋的存在,但痕跡不濃,進而記起上海的秋,北平的秋,特別是故鄉青島的秋,使他感覺煦煦余溫中的心情奔放。“那都是抗戰前的事,不談它也罷。”一句話情緒已陡然改變,社會時代的影響已穿越秋天的景色破空而來,時局的動蕩,國事的衰敗,心情的落寞于此可見一斑。作者力圖避免這份傷感,接著大談關外、黃鶴樓、武勝關的秋天,但時事的影響已見乎其中了,他是突破敵寇的包圍,偷越雞公山的腳麓,方能欣賞秋色。1941年抗戰已持續了四年,任何有良知的知識分子都無法回避這點而在書齋中空談秋色,孟超也是如此,他認為應鼓舞起大家的昂揚斗志:“我們的力量,應該愈磨愈壯,而且心情也需要更健強些,哪里能受了時令的搖動呢?”接下來便摹擬秋收的金黃,部隊的歌聲,“飄飄然歌頌秋的來臨!”忽然,“心稍微一沉”,又想到了米價高漲,生活下墜,情緒又一次低落下來。從全文看,短短的篇幅里情緒已是幾起幾落,真正影響其情緒高低起伏的不是自古以來就令人惆悵傷感的秋景,而是當時國家民族的危亡興衰,正是處在這樣的外憂內患的時代狀態下,使作者始終感到低沉緊壓。兩次情緒的上揚,一次奔放是記憶中的故鄉秋意,那是抗戰前的事了,屬于過去;一次歡欣來自于作者虛幻摹擬的秋收,屬于想像。現實中的沉重很快擊毀了記憶和想像中的歡快。情緒的大起大落是這篇文章的突出特點,散文的“散”正有利于表現這樣一波三折,飄忽不定的思緒,起承轉合,順勢而行,自然流暢。
秋天是文人墨客鐘愛的一個話題,郁達夫《故都的秋》、老舍《濟南的秋天》,都圍繞著秋天的景物來抒寫自己的心情,或憂或喜。孟超《秋的感懷》也是圍繞秋天的景物,寫的卻是政治時局影響自己的心情,忽憂忽喜,秋天僅僅只是感懷的一個依附對象而已。正如作者所言:“秋天沒曾使人悲戚,人倒使秋添上了不少的蒼涼了”。人文社會的影響力已超過了自然秋色的感染力。《秋的感懷》中對比的手法運用得很多,有桂林與上海、北平之詳細對比,有關外、大別山、夏口之簡略對比,還有虛擬的秋收與真正的米價上漲對比,有情感的起伏喜憂對比,不一而足。
文章語言平易樸素,大多是簡潔自然的現代口語,非常大眾化、通俗化,但在簡樸之中不時插入一點典雅優美的文字,“遍山的爬山虎的葉子,紅的像胭脂一樣,不用三杯兩盞也就心醉了。”“使人覺得秋意薄了”,一個“三杯兩盞”把數量詞活用為名詞,一個“薄”字新鮮貼切,俱用得精當和諧,使得全文的語言樸素優美,樸而不拙。
上一篇:《秋色賦·峻青》全文與讀后感賞析
下一篇:《秋·豐子愷》全文與讀后感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