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小麻雀》原文閱讀|主旨理解|賞析|讀后感
老舍
雨后,院里來了個麻雀,剛長全了羽毛。它在院里跳,有時飛一下,不過是由地上飛到花盆沿上,或由花盆上飛下來??此@么飛了兩三次,我看出來:它并不會飛得再高一些,它的左翅的幾根長翎擰在一處,有一根特別的長,似乎要脫落下來。我試著往前湊,它跳一跳,可是又停住,看著我,小黑豆眼帶出點要親近我又不完全信任的神氣。我想到了:這是個熟鳥,也許是自幼便養在籠中的。所以它不十分怕人。可是它的左翅也許是被養著它的或別個孩子給扯壞,所以它愛人,又不完全信任。想到這個,我忽然的很難過。一個飛禽失去翅膀是多么可憐。這個小鳥離了人恐怕不會活,可是人又那么狠心,傷了它的翎羽。它被人毀壞了,而還想依靠人,多么可憐!它的眼帶出進退為難的神情,雖然只是那么個小而不美的小鳥,它的舉動與表情可露出極大的委屈與為難。它是要保全它那點生命,而不曉得如何是好。對它自己與人都沒有信心,而又愿找到些依靠。它跳一跳,停一停,看著我,又不敢過來。我想拿幾個飯粒誘它前來。又不敢離開,我怕小貓來撲它。可是小貓并沒在院里,我很快的跑進廚房,來抓了幾個飯粒。及至我回來,小鳥已不見了。我向外院跑去,小貓在影壁前的花盆旁蹲著呢。我忙去驅逐它,它只一撲,把小鳥擒住!被人養慣的小麻雀,連掙扎都不會,尾與爪在貓嘴旁搭拉著,和死去差不多。
瞧著小鳥,貓一頭跑進廚房,又一頭跑到西屋。我不敢緊追,怕它更咬緊了,可又不能不追。雖然看不見小鳥的頭部,我還沒忘了那個眼神。那個預知生命危險的眼神。那個眼神與我的好心中間隔著一只小白貓。來回跑了幾次,我不追了。追上也沒用了,我想,小鳥至少已半死了。貓又進了廚房,我愣了一會兒,趕緊的又追了去;那兩個黑豆眼仿佛在我心內睜著呢。
進了廚房,貓在一條鐵筒——冬天升火通煙用的,春天拆下來便放在廚房的墻角——旁蹲著呢。小鳥已不見了。鐵筒的下端未完全扣在地上,開著一個不小的縫兒,小貓用腳往里探。我的希望回來了,小鳥沒死。小貓本來才四個來月大,還沒捉住過老鼠,或者還不會殺生,只是叼著小鳥玩一玩。正在這么想,小鳥,忽然出來了,貓倒像嚇了一跳,往后躲了躲。小鳥的樣子,我一眼便看清了,登時使我要閉上了眼。小鳥幾乎是蹲著,胸離地很近,像人害肚痛蹲在地上那樣。它身上并沒血。身子可似乎是拳在一塊,非常的短。頭低著,小嘴指著地。那兩個黑眼珠!非常的黑,非常的大,不看什么,就那么頂黑頂大的愣著。它只有那么一點活氣,都在眼里,像是等著貓再撲它,它沒力量反抗或逃避;又像是等著貓赦免了它,或是來個救星。生與死都在這倆眼里,而并不是清醒的。它是胡糊了,昏迷了;不然為什么由鐵筒中出來呢?可是,雖然昏迷,到底有那么一點說不清的,生命根源的希望。這個希望使它注視著地上,等著,等著生或死。它怕得非常的忠誠,完全把自己交給了一線的希望,一點也不動。像把生命要從兩眼中流出,它不叫也不動。
小貓沒再撲它,只試著用小腳碰它。它隨著擊碰傾側,頭不動,眼不動,還呆呆的注視著地上。但求它能活著,它就決不反抗??墒遣⒎侨珶o勇氣,它是在貓的面前不動!我輕輕的過去,把貓抓住。將貓放在門外,小鳥還沒動。我雙手把它捧起來。它確是沒受了多大的傷,雖然胸上落了點毛。它看了我一眼!
我沒主意:把它放了吧,它準是死?養著它吧,家中沒有籠子。我捧著它好像世上一切生命都在我的掌中似的,我不知怎樣好。小鳥不動,拳著身,兩眼還那么黑,等著!愣了好久,我把它捧到臥室里,放在桌子上,看著它,它又愣了半天,忽然頭向左右歪了歪用它的黑眼睜了一下:又不動了,可是身子長出來一些,還低頭看著,似乎明白了點什么。
以花鳥蟲魚為題材的散文,總的感覺是怡情養性賞心悅目的多,如怎樣精心侍弄花草啦,籠中的畫眉、池中的金魚怎樣活潑可愛啦,等等,這類散文既長見識,又能使人感到愉悅,無疑是值得肯定和歡迎的。不過比較起來,我更愛讀老舍這篇彌漫著凄楚辛酸的散文。
這只小麻雀是偶然落到作者院中的不速之客。按理說,作者完全可以置之不理,照舊看他的書,寫他的文章,但時時留心客觀世界而又體物入微的作者還是情不自禁地抬起頭來,一眼就看清了小麻雀可憐的樣子:“它并不會飛得再高一些,它的左翅的幾根長翎擰在一處,有一根特別的長,似乎要脫落下來。”作者油然而生同情之心,他想湊近它,卻又發現它那“小黑豆眼帶出點要親近我又不完全信任的神氣”,這使作者受到了極大的震動,他難過極了,不由得寫下了如此深情的句子:
它被人毀壞了,而還想依靠人,多么可憐!它的眼帶出進退為難的神情,雖然只是那么個小而不美的小鳥,它的舉動與表情可露出極大的委屈與為難。
這一切都是在短短幾分鐘之內完成的。就在這幾分鐘里,作者由觀察到同情,由同情到難過,進而發出如此深沉的感慨。讀到這里,誰能不深長思之!
能說作者的猜想不對嗎?不,任何動物都有保護自己生命的本能,一旦當它們陷入窘境時,它們那種可憐的樣子,能不教人感到“委屈與為難”嗎?
作者為什么要突出小麻雀的“小黑豆眼睛”?我們常說“眼睛是心靈的窗戶”,人類如此,動物的恐懼又何嘗不會通過眼睛的神色表現出來?更何況這是富于同情心的作者的一種直覺印象!
作者為什么要突出麻雀“小而不美”的特點?看來,這正是體現了作者同情弱者的惻隱之心,須知,不管這個動物多么弱小無援,在大仁大慈的作者眼中看來,它們都有生存的權利!
能說作者僅僅是刻畫了一只小麻雀嗎?看來未必。我們當然不能說作者寫這篇文章是以鳥喻人,任意拔高作品主題,但有一點是肯定的:體現在這篇文章中的思想感情和作者那些描寫弱小人物悲慘命運的作品有其一脈相通之處。
偏偏在這個節骨眼兒鉆出了一只小貓,于是輪到作者陷入了窘迫的境地:既要追趕小貓,又不能讓小貓咬緊以致咬死了小麻雀。在這場“人與貓追逐戰”中,作者一而再再而三地突出了小麻雀的小黑眼睛:“雖然看不見小鳥的頭部,我還沒忘了那個眼神。”“那個眼神與我的好心中間隔著一只小白貓。”“那兩個黑眼珠!非常的黑,非常的大,不看什么,就那么頂黑頂大的愣著。”讀到這里,我們能不為作者的惻隱之心而感動,進而陪同作者一灑同情之淚嗎?
讀畢這篇散文,讓人情不自禁地想起了作者筆下無數小人物的悲慘命運:人力車夫祥子(《駱駝祥子》)、被迫淪為暗娼的母女(《月牙兒》)、慘淡經營茶館的王利發(《茶館》)……從本質上來說,他們不也是“被人毀壞了,而還想依靠人”嗎?從《小麻雀》到這些作品,它們一無例外地都屬于作者同情弱者的藝術結晶。
文如其人。許多和老舍有過來往和接觸的人,都一致認為老舍待人誠懇謙和,善解人意,樂于同情和保護弱者,經常向朋友伸出援助之手,而自己則從來不擺架子,不炫耀自己的社會地位,是一個富于同情心和人道主義的“大好人”。令人無限悲憤的是,就是這樣一位富于同情心的“大好人”到頭來卻得不到“同情”和保護——在“文革”初期受盡迫害,投湖自盡了。
上一篇:《食指·相信未來》原文閱讀|主旨理解|賞析|讀后感
下一篇:《江河·星星變奏曲》原文閱讀|主旨理解|賞析|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