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新·魚——觀畫》原文閱讀|主旨理解|賞析|讀后感
王家新
魚在紙上
一條魚,從畫師的筆下
給我帶來了河流
就是這條魚
從深深的靜默中升起
它穿過宋元、龍門
和墨綠的荷葉
向我搖曳而來
淙淙地,魚兒來了
而在它突然的凝望下
干枯的我
被漸漸帶進了河流……
我國的國畫獨樹一幟,常常寥寥幾筆而境界全出,在世界繪畫藝術中堪稱奇葩。與此相關的是,詠畫和觀畫之作也自當另出機杼,進行嶄新的創造。
王家新寫過好幾首生動的“觀畫詩”,其中尤以《魚》最為出色。此詩共三節,第一節寫開始觀畫時的瞬間感受。明明只是“一條魚”,詩人卻說“給我帶來了河流”,為何能夠“帶來”?原來,這正好表明了我國傳統寫意畫的一個重要特色:看似只有一條魚,幾莖水草,落墨不多,別無他物,卻能從側面表現出那清澈的河流正隨著搖頭擺尾的魚兒迎面涌來。順便不妨補充一點:大家都熟悉國畫大師齊白石,倘能聯想到他所畫的河蝦和蝌蚪等,也是著墨不多而意味無窮,就一定能領略此中“形神兼備”的韻味。詩的第二節先是用“就是”二字承接上一節,很快就展開想象的翅膀,同時從廣袤的空間和悠遠的時間著眼,設想這條魚游過了宋、元、明、清……穿過了黃河的龍門和江南的荷池,然后帶著黃河渾厚的氣息和南方荷葉的清香,向“我”搖曳而來,讀到這里,誰會不被眼前這條永不停息的河流(須知在我國的傳統意象中,“山”是莊重、肅穆的象征,“水”有活潑、流動的意蘊)所感動,不被這條具有頑強生命力的魚兒所折服呢?
最妙的是詩的結尾。如果光是前兩節展示的境界,一般讀者和觀眾或許都能感受到,但詩人并不就此止步,而是宕開一筆,特別拈出“突然”二字,刻意突出了“干枯的我”和“活潑的魚”的對照和反差。本來嘛,“我”觀“魚”,應當是以“我”為主,以“魚”為賓,如今卻反過來成了“魚”望“我”——“魚”啟發“我”、提高“我”,把“我”帶入清凈活潑的“河流”中了。人們不禁會問:如此易賓為主、不落俗套的描寫根據何在?看來,符合情理的解釋是:在我國的現實生活中,人們的工作如此緊張,節奏如此快速,閑暇如此難得,大家多么希望文學藝術能夠使緊張的心靈得到調劑和休息,進而達到提高和凈化啊!這也許就是詩中“干枯”一詞的真實含義所在。換個角度,我們也不妨這樣說:詩人正期待著和廣大讀者、觀眾攜起手來,共同到藝術和繪畫博物館去品味精妙絕倫的國畫藝術。
上一篇:《何其芳·雨前》原文閱讀|主旨理解|賞析|讀后感
下一篇:《白先勇·永遠的尹雪艷》原文閱讀|主旨理解|賞析|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