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 客 問·臧克家》全文與讀后感賞析
我才從鄉村里來,
這用不到我說一句話,
你只須望一望我的臉,
或向著我的衣襟嗅一下。
我很地道的知道那里的一切,
什么都知道,
像一個孩子知道母親一樣,
他清楚她身上的哪根汗毛長。
你要問什么?
問清明時節紛紛細雨中,
長堤上那一行煙柳的蒙蒙?
還是夕陽下,春風里,
女頰映著桃花紅?
問炎夏山澗沁出的清涼,
黃昏朦朧中蝙蝠傍著古寺飛翔?
還問什么?
問秋山的秀,
秋風里秋云的舒卷,
無邊大野上殘照的蒼涼?
我知道你要問冬夜里那八遍雞聲,
一個老嫗搖著紡車守一盞昏黃的小燈。
你要問這,這我全熟悉,
可是我要告訴的是另外的一些事。
你聽了不要驚惶,,也無須嘆氣,
那顯得你是多么無知。
我告訴你,鄉村的莊稼人,
現在正緊緊腰帶挨著春深,
他們并不曾放松自家,
風里雨里把身子埋在坡下,
他們仍然撒種子到大地里,
可是已不似往常撒種也撒下希望,
單就叱牛的聲音,
你就可以聽出一個無勁的心!
他們工作,不再是唱嘔嘔的高興。
解疲勞的煙縷上也冒不出輕松,
這可怪不得他們,一條身子逐著日月轉,
到頭來,三條腸子空著一條半!
八十老嫗口中的故事,
已不是古代的英雄而是他們自己,
她說親眼見過長毛作反,
可是這樣的年頭真頭一回見!
憑著五谷換不出錢來,
不是鬧兵就是鬧水災,
太陽一落就來了心驚,
頭側在枕上直聽到五更,
饑荒像一陣暴烈的雨滴,
打得人心抬不起頭來,
頭頂的天空一樣是發青,
然而鄉村卻失掉了平靜。
二三年三月二十二日于相州
這首詩從一個側面,真實地反映了三十年代初期的社會現實,抒寫出壓在社會底層的廣大農民的深重苦難,表達了詩人對國家前途的憂慮和對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字里行間閃耀著人道主義的思想光輝。
描寫鄉事問答的詩作,歷來多有,如唐代王維的《雜詩》(“君自故鄉來……寒梅著花未?”)和王績的《在京思故園見鄉人問》。王績的詩寫游子一連問了十四個問題,由“羈心只欲問”見出思鄉的殷切。《答客問》一反前人寫法,不寫“客”問,只寫“我”答,以答代問,問在答中。作品先寫“我才從鄉村里來”,因此“知道那里的一切”。這是答問的前提。“我”知道得越多,回答才能越準越詳。繼寫“我”反問“客”想了解什么。“我”仍然以答者身份出現,猜想“客”可能急于知道鄉村過去的蒼涼景況有無改變,因為凡游子都希望故鄉越變越好。但故鄉的變化出于他們的意料,非但沒有變好,反而越來越糟,說出來必然引起他們的“驚惶”和“嘆氣”,因而“我”在如實相告之前先予以安慰。這樣描寫不僅產生懸念,而且為后面抒寫做了鋪墊。再寫“我”所知道的“另外一些事”,即由于兵災、水災、匪災而造成的鄉村經濟破產、農民求生無路的悲慘情景。這種答問的寫法,猶如舉行新聞發布會,一方面回答人們的提問,另一方面又宣布人們萬萬沒有料到、因而并未問起的更為嚴峻的事實真相。因為所答都是耳聞目睹、親身經歷,所以言之鑿鑿有據,使作品更為真實可信。而且,直書“我”的所見所聞,便于抒發詩人的所思所感,融愛憎之情于答問之中。詩人的主觀情思與創作的客觀對象渾成一體。
這首詩在語言上精心錘煉,刻意求新,突出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口語入詩,含情無限。“像一個孩子知道母親一樣,/他清楚她身上的那根汗毛長。”比喻十分貼切,夸張也有節制,既形象地寫出了詩人對農村的熟悉程度,又恰當地表達了他對農民的熱愛之情。“一條身子逐著日月轉,/到頭來,三條腸子空著一條半! ”純系勞動人民的口頭語言,生動地描繪出農民的勤勞與饑餓、苦難與不幸。意在象中,神余言外。二是煉字煉句,警策動人。“現在正緊緊腰帶挨著春深”,“風里雨里把身子埋在坡下”,一個“挨”字,一個“埋”字,精細而又傳神地刻畫出農民的堅忍與勤勞。“單就叱牛的聲音,/你就可以聽出一個無勁的心! ”“解疲勞的煙縷上也冒不出輕松”,農民那種在饑荒折磨下有氣無力的神態和痛苦深重的心情宛然如見。
上一篇:《等待·高纓》全文與讀后感賞析
下一篇:《答夢·朱湘》全文與讀后感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