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的影響
《春秋》是孔子筆削魯國舊史而成的編年體史書,兼具經學和史學的品質,影響十分深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其一,《春秋》大義。學者研究《春秋》,離不開所謂“大義”。舊史《春秋》經過孔子修訂,文辭簡略,16000多字,字字句句蘊含深刻內容,即“微言大義”,這也是大多數(shù)學者治《春秋》的方向和目標。漢代司馬遷肯定《春秋》之“義”,認為“《春秋》之義行,則天下亂臣賊子懼焉”《孔子世家》指出《春秋》大義的政治功用。《史記·太史公自序》稱:“《春秋》以道義……為人君父而不通于《春秋》之義者,必蒙首惡之名。為人臣子而不通于《春秋》之義者,必陷篡弒之誅,死罪之名。”意指社會各階層應通曉《春秋》大義。《春秋》大義內容是什么?司馬遷說:“余聞董生曰:‘周道衰廢,孔子為魯司寇,諸侯害之,大夫壅之。孔子知言之不用,道之不行也,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以為天下儀表,貶天子,退諸侯,討大夫,以達王事而已矣。’……夫《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紀,別嫌疑,明是非,定猶豫,善善惡惡,賢賢賤不肖,存亡國,繼絕世,補敝起廢,王道之大者也。”(《史記·太史公自序》)孔子所持之義,關鍵在于“達王事”“明王道”。后學者繼續(xù)探尋其中大義,或著眼于學術意義的論證,如春秋學,或著眼于史學意義的闡述,如春秋筆法,或著眼于現(xiàn)實價值的發(fā)揮。
其二,春秋筆法。即書例,就是孔子修訂《春秋》的書寫原則,在文筆曲折中寄寓褒貶之義的寫作方法。司馬遷講孔子因史作《春秋》,“約其文辭而指博。故吳楚之君自稱王,而春秋貶之曰‘子’;踐土之會實召周天子,而春秋諱之曰‘天王狩于河陽’:推此類以繩當世。貶損之義,后有王者舉而開之。”(《史記·孔子世家》)文約而指博,即在詞語運用上,蘊含貶損之義,以一字褒貶來體現(xiàn)微言大義,也就是春秋筆法。西晉杜預在注解《左傳》時,對書中的記事體例進行了總結,并著有《春秋釋例》。后來學者雖對釋例的牽強附會不甚滿意,但仍舊認同筆削含有大法,出現(xiàn)了專門研究書例的著作。春秋筆法對后世史學著作、史學理論、史學思想都有深刻影響,以至于有學者從經學角度專門探討春秋筆法,更延伸至文學、新聞、語言學等學科領域。
其三,政治思想。傳統(tǒng)觀點認為《春秋》是孔子所作,或者經過孔子的修訂,寄托著孔子的政治理想。雖然在《春秋》的性質與作者方面,人們還有不同的看法,但是其中包含著大量的政治思想則是毋庸置疑的,可以被視作政治學著作。通過對歷史得失成敗的總結,以及蘊藏在字里行間的揚善抑惡的倫理評價,《春秋》對后世政治理念與實踐產生了深遠影響。
上一篇:《春秋》概述
下一篇:《春秋繁露》的主要思想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