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氏春秋》的歷史地位
公元前239年(秦王嬴政八年),秦王嬴政將要親政。呂不韋在秦國首都咸陽的市門上把《呂氏春秋》公之于眾。“懸千金其上,延諸侯游士賓客有能增損一字者予千金。”(《史記·呂不韋列傳》)呂不韋在此時將這部書公布出來,是想在秦王親政之前,迫使其將自己的學說定于一尊,并成為這種學說的實踐者。雖然秦王嬴政與呂不韋在統一天下這個大目標上不存在分歧,可是在統一之后采取何種策略和手段進行統治這一點上,兩人觀點卻全然不同。
秦王傾向于以法家學說為主,兼采陰陽家等其他學說的治國策略,強調君主專制。他可能會同意《呂氏春秋》以陰陽五行學說為骨架組織全書內容的做法,但他絕不會同意《呂氏春秋》宣揚的德治和限制君權的主張。因此呂不韋想憑借《呂氏春秋》為即將到來的統一帝國奠定理論基礎并以此訓導秦王的初衷未能得到實現。呂不韋的政治命運也隨著《呂氏春秋》的公布和秦王的親政走向末路。秦王嬴政十年(前237)十月,呂不韋被免去相國之職,接著被逐出咸陽,遷到河南洛陽,十二年(前235),又被勒令遷居蜀地,呂不韋見前途無望,遂服毒自殺。
從歷史特別是思想史的角度看,有學者評價秦始皇是“勝利的失敗者”,他統一六國,成為千古一帝,并力圖把天下傳到“萬世”,但秦朝只傳到“二世”就滅亡,統一天下僅僅15年。反之,呂不韋是“失敗的勝利者”,他雖然在與秦王的政治斗爭中被迫自殺,但《呂氏春秋》的許多主張卻在西漢初得以基本實現。《淮南子》《春秋繁露》《新語》《新書》等西漢初期的重要學術著作都受到《呂氏春秋》的影響。更加重要的是,《呂氏春秋》綜合各家思想將之融為一體的精神,在中國思想文化史中長期延續,在某種程度上造就了中國文化兼容并包的性格。《呂氏春秋》蘊含的會通精神,對中華傳統文化獨特性和開放性的形成有深遠影響。
上一篇:《呂氏春秋》的主要思想內容
下一篇:《四書章句集注》與“四書”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