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學·繪畫、雕塑·印象主義(印象派)
19世紀中期后半,法國繪畫發展史上的重要畫派。這個畫派是一群組織松散、才華橫溢的畫家,因作畫風格中的共通性而集合在一起,以達到展覽其作品的目的。他們并沒有統一的計劃,明確的原則,但這些畫家卻在不明的立場中,將相異的藝術觀發展到了極點。他們是: 馬奈、莫奈、雷諾阿、德加、圖魯茲—勞特累克、畢沙羅、希斯萊、巴吉爾等,“印象主義”這個名稱,是“錫瓦樂” (Charivari)雜志記者勒魯瓦為《喧嘩》周刊撰寫文章,引用莫奈的一件作品《印象·日出》來稱呼此團體為“印象派”而得名的,雖然這是一個帶有諷刺意味的名稱,但日后還是為這些畫家們所接受。1873年,畢沙羅、莫奈、雷諾阿·塞尚和希斯里的作品,遭到沙龍的拒展,而促使他們采取不尋常途徑,自己組織獨立展。1874年4月,他們在攝影師納達的工作室舉行了第一次畫展,他們自稱為“無名氣的畫家、雕刻家、版畫家協會”(Société anonyme decartistes peintres,sculpteurs,graveurs ) 。此后,在 1876、1877、1879、1880、1881、1882和1886又舉行了7次畫展,除第1、第4、第8次以外,均使用了“印象派”一詞,這些展覽的作品并不局限于畫派的成員,每一個成員也不是每一次都參加了展出,8次畫展都參加的,僅畢沙羅一人。
他們這群人中,大概就馬奈和德加二人曾經廣泛地研究和學習過以往大師的作品,其他人大體上均是反對學院式繪畫的。他們反對浪漫主義藝術的根本目的在于傳達藝術家激情的基本原則,普遍贊同寫實主義的態度: 藝術家的情感狀態是次要的,藝術的根本目的是以客觀、科學、無我的精神去記錄自然和人生的浮光片羽。他們排斥想象藝術,包括歷史畫,而傾心于對當代事物或真實經驗的客觀記錄。印象派畫家走出畫室,到戶外寫生,以便進一步認識自然,并在光影即將改變時,完成作品。在他們的作品中,陰影不再是灰色或者黑色,他們認為既使是黑影中的自然,也不是由這些色調組成的,自然的色彩應是藍、綠、白和黃色,其紅色和橙更為醒目。他們的作品,多不使用輪廓線,對象的外形因而不明晰,故印象派的作品也就成為光影、氣氛和直接反映色澤的作品了。
德加是印象派畫家中,自如使用鮮明色彩的佼佼者,但是除了粉畫以外,他幾乎未受到印象派用色理論的影響,傾心于表現賽馬、舞女、洗衣婦、女裁縫之列,對風景不感興趣。而希斯萊、畢沙羅、莫奈所關心的題材,只是風景,從而使他們從事起光與色的實驗。其中,在掌握瞬間印象上,可以說莫奈是個代表,他畫了許多不同光線和氣氛下的同一物體的作品,如《桑斯主教堂》。在這些畫家中,唯有雷諾阿獨行其事,在他的美女、孩童、令人迷戀的事物和景致中,表現他樂天的性格。
印象派畫家的作品影響了其后的一大批人。1870年代,塞尚就和這批印象派畫家有密切往來,并經歷了他生涯中的“印象派時期”,盡管他的繪畫觀有別于印象派畫家所持有的原則。修拉與印象派的看法相去甚遠,傾心于物體的結構,但他本人并不認為他是對印象主義加以革命。高更廣收印象派作品,并參加了第五次以后的印象派畫展。梵高在1886年來到巴黎,初見印象派作品,就使他的風格有了革命性的改變。日后,多種表現主義和各種抽象畫派雖都宣稱: 非再現性藝術才是唯一的形而上的真理,因而印象派所秉持的科學性寫實主義被這些后來發展出的美術理論所淹沒,但歐洲藝術的各流派沒有不自印象主義而出發的,所以,印象主義仍是現代藝術理論的起點。
上一篇:西方文學·繪畫、雕塑·《三個影子》
下一篇:西方文學·繪畫、雕塑·觀念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