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學·繪畫、雕塑·觀念藝術
又叫做“理想藝術”(Ideal Art)、“狀態藝術”(Attitude Art)、“實體之外的藝術”(Beycnd-the-ObjectArt)、‘思索藝術”(Think Art)、“形而上藝術”(Meta-Art、Part-Art)等,它的形成是建立在20世紀藝術的開拓者杜桑及達達藝術家的觀念之上的。1960年代初期,觀念藝術從卡布羅和歐登柏格的“偶發藝術”(Hap-pening)及環境藝術(Environ-ments)逐漸演進而成,后來又綜合了地景藝術(Land Art)、身體藝術和活動雕刻(Mobile)等。1966年,觀念藝術正式誕生,當時英國人亞金頌、班布里吉和美國藝術家柯史士等,研究安德烈、勒維特、摩里斯的一些觀念后,終于拋棄了藝術實體的制作,而把他們的思想帶進藝術創作上。1969年5月在他們的期刊《藝術語言》上報道了這種藝術,引起廣泛的關心,之后立即在數家美術館和畫廊舉辦了“觀念藝術”的聯展,其中最有名的一次是1969年在瑞士伯恩市立美術館舉行的名曰《狀態成為形式時/作品——觀念——過程———狀況——訊息》的美展,在美展的目錄上有這樣的一段話:“如今對藝術過程之信仰取代了對科技的信仰。今日美術的主要特征,不是造形,也非空間構成,而是人、藝術家的行為成為主要的主題和內涵。此次參加美展的藝術家,他們絕不是藝術實體的制作者,相反的,想從物體上獲得解放,由此其意義與內涵,會擴大到比物體還重要的層次。在此次的美展上,他們所期望的是,人們把其藝術的過程視成為作品。人體固有的量塊以及其運動所產生的力在藝術中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能成為今日藝術的基本要素。”同年,在阿姆斯特丹市立美術館,也舉行了標題叫做《以方木釘插在圓孔上》 的美展。那是以“松脫的釘子”作比喻。意味著今日的新藝術已不合以往的藝術概念,而對過去的藝術提出批判。在德國、美國等許多地區,1960年代末和70年代亦舉行了多次相類似的美展,使觀念藝術簡直成為1970年代藝術的主流之一。
觀念藝術常把作者的藝術過程,以計畫、速寫、素描、標題、記述、攝影、地圖、電影、錄像、錄音或書本等留下實錄。象觀念藝術的先驅者柯史士的“一把和三把椅子”,把真實的木制椅子和這把椅子的放大照片以及字典上有關解說椅子的文字拷貝放大,三樣一并展出,以給觀眾最后得到椅子的抽象觀念。胡布勒在他的作品中,更是使用地圖、素描、照片及文字記述,做有系統的實錄。我們從這些觀念藝術家的表達方式可以看出,那些實錄只不過是傳達訊息用的,這些訊息在輸送到觀眾后,它才能形成藝術作品。所以說,觀眾的合作乃是觀念藝術的目的,“觀念藝術并不是一種新的藝術,它不過是促進觀眾直接參與創造活動而已。觀念藝術排斥一切硬體(hardware)的實體作品以及在它上面所顯示的美感,因為它把藝術限定在形態學的范疇內了。關于硬體與軟體藝術的優劣,伯恩和藍茲登是這樣敘述的:“傳統藝術總把作者引導到造型和美感上,因此把他們的注意力集中到‘如何’的問題上。例如,如何把它畫出來,如何組成它,如何解決問題等。與此相比,觀念藝術是以‘什么’來取代‘如何’。他們對‘藝術的本質是什么’更為關心。而針對藝術的本質和功能采取最有效的方法來傳達他們的意象和觀念。再者,造型藝術不過是一種裝飾,就藝術的觀點來看,它幾乎是無價值的。形式的美,僅是內容的反映而已,采取有效的方法而傳達訊息,才是最重要的。”
觀念藝術家、除以上提及者之外、還有巴爾德溫、卡茲洛夫、巴克斯特、達爾波文、諾曼、布罕,哈克、列斐、卡倫等。
上一篇:西方文學·繪畫、雕塑·印象主義(印象派)
下一篇:西方文學·繪畫、雕塑·馬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