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學·音樂·普羅科菲耶夫
俄國作曲家、鋼琴家、自幼隨其母學習鋼琴。5歲開始作曲,11歲時已寫有兩部歌劇及大量鋼琴曲。1904年人彼得堡音樂學院,先后師從于里亞朵夫、里姆斯基—科薩科夫、齊爾品等人。1906年與阿薩菲耶夫和米亞斯科夫斯基結識,與二人結為終身友好。此后開始接觸斯克里亞賓、里格爾、理查德—斯特勞斯、德彪西等人的音樂。后加入彼得堡青年音樂家組織——當代音樂之夜,又接觸了勛伯格、斯特拉文斯基等人的作品,對其創作產生了直接的影響。后在當代音樂之夜晚會演奏自己1907-1908年間寫的鋼琴作品,聞者皆驚,報界評論說其音樂是“難以理解的”、“超現代化的”。1909年修畢作曲專業,繼續學習鋼琴和指揮課程。1914年畢業時演奏自己的第一鋼琴協奏曲,獲鋼琴演奏“魯賓斯坦”獎。在音樂學院學習期間,巳創作有交響樂、奏鳴曲、芭蕾舞、協奏曲等不同體裁的大量作品,引起人們廣泛注意。十月革命后旅居美國 (1918—1922) 和法國巴黎 (1922—1936); 1936年回國定居直至逝世。1951年獲斯大林獎金。主要作品有: 八部舞劇,八部歌劇,七部交響樂,五首鋼琴協奏曲,兩首小提琴協奏曲,一首大提琴協奏曲,九首鋼琴奏鳴曲,九首大合唱,若干話劇和電影配樂,少量室內樂和數量眾多的鋼琴曲、歌曲等。創作風格可分三個時期:Ⅰ.1908—1918,以創新精神聞名,熱衷于新音響、新手法的探索。音樂多有嘲諷、戲謔的特點。在鋼琴曲《惡毒的建議》、《短暫的景象》、《諷嘲》和《托斯卡舞曲》 中,節奏富有活力,大跨度跳躍的音程使旋律顯得嘈雜喧鬧,注重使用敲擊性音響。舞劇《丑角》、歌劇 《賭徒》中也有類似特點。但在同時期的 《古典交響樂》中,18世紀式的優美抒情的旋律占了主導地位,反映出作者音樂個性的另一方面。Ⅱ.1918—1932,這一時期的重要作品有:舞劇 《對三個桔子的愛情》、第二、第三、第四交響樂,第三、第四、第五鋼琴協奏曲等。作者力求在創作中使音樂呈現出樸素的面貌,但并非重復以往風格的“舊的樸素”,而是具有新音調、新手法,同時又易為人耳所接受的“新的樸素”。Ⅲ.1932—1953,作品在形式和風格上極多樣化; 音樂中抒情性占重要地位; 俄羅斯民間音樂風格與現代手法相結合為其特點,形成了自己的和聲風格。該時期主要作品有: 第五、第六、第七交響樂,管弦樂 《彼得與狼》、第二小提琴協奏曲,歌劇 《戰爭與和平》、舞劇 《羅密歐與朱麗葉》、《灰姑娘》、清唱劇 《保衛和平》,大合唱 《亞歷山大·涅夫斯基》、第七、第八鋼琴奏鳴曲等。
上一篇:西方文學·音樂·斯特拉文斯基
下一篇:西方文學·音樂·梅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