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學·《惡心》
札記體小說。薩特的第一部小說,也是其代表作之一,深受胡塞爾的現象學和海德格爾的存在主義的影響。
主人公羅根丁是一個知識分子,他來布維爾港似乎是為著寫一部歷史人物傳記。他住在一家旅館里,幾乎不與人打交道,對一切事一切人都很冷漠,只是為了生理欲望的需要,與房東太太進行著性的交易。有一次用鵝卵石打水漂時,莫名其妙地感到惡心,從此以后,這種惡心感就籠罩著他,無論他在酒館,咖啡館,還是在圖書館; 無論是對別人看書,還是對自己做愛; 無論是對人對己,都只感到惡心。最后他放棄了歷史人物傳記的寫作,做了無聊之中的自由選擇。
同薩特的其他人物一樣,羅根丁也是個知識分子,他有足夠的知識和智力使他認識到世界和人生空虛無聊的本質,可他還要活著,承受人格分裂的痛苦。于是,這使他厭惡。他的厭惡是無所不包的,從心理到生理,從世界到人類,從他人到自己,總之,可意識到的一切東西他都厭惡。實際上,他只是他的“意識”,意識以外的一切,包括自己的肉體、欲望、做愛都是他厭惡的對象。薩特突出了厭惡感,但同時,也強調了這種厭惡感來自主人公的超然的人生態及隨之而來的疏遠感、局外感、寂寞感、空虛感、無聊感。
小說沒有完整的故事情節,也沒有鮮明的人物形象,只是一堆雜亂無章的內心感受和荒誕意識。是一片片的意識 (而不是情節) 構成了這個小說的基礎。整個小說,沒有開頭,沒有結尾,或者說,結尾像開頭一樣無聊,正如人生自始至終是無聊的一樣。意識流手法的運用,有效地突出了存在主義主題。
小說有一定的象征寓意性。主人公沒有明確的身世、背景,故事也無具體的地點和時間,羅根丁,是薩特所理解的人類形象的象征。
《惡心》是薩特最得意的作品。
上一篇:西方文學·凱如阿克
下一篇:西方文學·形象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