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學·舞蹈·《春之祭》
原本是由俄國著名作曲家伊戈爾·斯特拉文斯基在1912年至1913年間創作的音樂。斯特拉文斯基徹底背叛了傳統音樂而運用不規則的原始節奏和刺耳的不諧和音,首次在巴黎演出時,觀眾大多表示反感,但二年后改編為交響樂演奏時,則獲得巨大成功,被視為現代音樂的標志和杰作。該音樂以后被改編為若干不同版本的舞劇。一是由佳吉列夫的俄羅斯芭蕾舞團演出的,于1913年5月29日在巴黎香榭麗舍劇院推出。編舞: 瓦茨拉夫·尼金斯基,腳本: 伊戈爾·斯特拉文斯基、尼古拉·羅葉里奇,布景及服裝: 尼古拉·羅葉里奇,這部芭蕾舞的副標題為“異教俄國場景的兩部曲”,尼金斯基采用他設想的原始舞姿,一反傳統芭蕾規則。表現史前俄國祭祀春天的儀式。其次是莫里斯·貝雅的版本,1959年12月在鑄幣廠皇家劇院,由二十世紀芭蕾舞團演出,這部作品成為歐洲舞劇革命的標志,貝雅一改《春之祭》的原來內容,使該劇成為慶祝一對青年男女的結合,展現一種人類本性的覺醒;在形式上也拋棄了學院派傳統,采用簡明易懂的新式舞蹈語匯。貝雅充分發掘了斯特拉文斯基的音樂內涵,以簡潔樸素的基調,不借助任何舞臺裝置,讓男女演員穿著緊身衣褲表演,運用人體美展現舞蹈內容。在巴黎世界戲劇節上,該劇獲得了導演最高獎,《春之祭》使貝雅及其“二十世紀芭蕾舞團”就此登上國際舞臺。
上一篇:西方文學·舞蹈·《牧神午后》
下一篇:西方文學·舞蹈·《普契涅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