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天歌》的主要內容,《步天歌》導讀
《步天歌》,一名《鬼料竅》或《天文鬼料竅》,是古代指認星象的七言長歌。署隋丹元子作。它的著錄首見于《新唐書 ·藝文志》,記為“王希明丹元子《步天歌》一卷”。今存較早的版本有宋王安禮重修《靈臺秘苑》本及鄭樵《通志夭文略》本。又見宋王應麟《玉海》及元馬端臨《文獻通考·象緯考》等古籍。另有明、清坊刻本及鈔本。至清初,猶有梅文鼎撰《中西經星同異考》述《步天歌》頗詳。清康熙五十八年(1719)有何君藩重撰的《步天歌》出,辭句全異,后收于道光二十五年(1845)的《儀象考成續編》。另有道光刊《三才略》本,光緒刊《求實齋叢書》本及上海掃房山房石印等坊本。鄭樵《通志》注釋較詳,梅文鼎本考訂較細。近出《中國恒星觀測史》載有據以上各本勘證后的校訂本。
作者隋丹元子之名,據《新唐書·藝文志》、《通志》、《玉海》及《郡齋讀書志》等古籍考證,知應為唐開元時任右拾遺王希明。其生卒年月不詳,曾奉詔撰《太乙金鏡式經》10卷,有《四庫全書》本。何君藩則系康熙朝的欽天監博士。
《步天歌》為不分卷的七言歌辭。鄭樵稱,宋時已“世有數本”,并附星座圖形。《通志》本為鄭所“稽定”且刪去圖形。各本詞句略有多寡,文辭亦稍有參差。上述校訂本共31段,365句,2555字。明以前各本31段的順序為自角至軫的二十八宿、太微宮、紫微宮與天市宮,宮亦作垣。清刊本改為紫微垣、太微垣、天市垣,以及自角至軫的二十八宿。中國恒星著名的“三垣二十八宿”體系即出自《步天歌》。
《步天歌》旨在指導認識全天星象,猶如夜晚在天際眾星間信步行走,故名。歌行按二十八宿及三垣的次第,共31個天區,逐一敘述區內各星座的名稱、星數及其相對位置。星的座數與總數,仍采用吳、晉間太史令陳卓訂定的三家星官283座1464星。但星象的組織與編排的形式,則變更為合并甘、石、巫咸三家,另按天區作分劃。其次序為:角、亢、氐、房、心、尾、箕、斗、牛、女、虛、危、室、壁、奎、婁、胃、昴、畢、觜、參、井、鬼、柳、星、張、翼、珍、太微垣、紫微垣及天市垣。陳卓原書,有的一官包含二或三星座,如羽林與壘壁陣合為一官,庫樓、五柱、衡亦并作一官,本書已予分拆。也有原系兩官,如黃帝座與四帝座,本書則合為五帝座。如此,《步天歌》總記有中國星座和星名361個,成為迄今通用的中國的恒星星名。要到明末清初,方陸續添加了天球南極附近星座23個。全歌系統性較強,末兩句為“水火木土與并金,以次別為五行吟”,可知原尚有認識五星的辭句,為鄭樵所刪,故今不傳。
鄭樵論本書為“句中有圖,言下見象,或約或豐,無余無失,……是深知天者。”清陳夢雷則云:“周天星象雖多,而其位次各有所統……《步天歌》……使人便于仰觀,不可易矣。”評價都很高。
上一篇:《楚辭》的主要內容,《楚辭》導讀
下一篇:《氾勝之書》的主要內容,《氾勝之書》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