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尼西亞文學
印度尼西亞古代有豐富的民間口頭文學。但不見于文字,流傳至今的多為神話傳說動物故事和咒辭歌謠。其中以表現抑強扶弱思想的動物故事《小鼷鹿的故事》流傳最廣。最原始的詩歌形式是咒辭,但后來成為印度尼西亞詩歌傳統格律的是民歌體的板頓。印度尼西亞古典文學以爪哇古典文學和馬來古典文學最為繁榮。整個古典文學的發展大致可分兩大時期: 印度文化影響時期和伊斯蘭文化影響時期。印度文化影響最大的是史詩《摩訶婆羅多》和《羅摩衍那》。最早用古爪哇語翻譯改寫的《羅摩衍那》可能產生于10世紀或者更早。10世紀末,以印度教為精神支柱的東爪哇王朝成為政治文化的中心。達爾瑪旺夏王命宮廷作家用古爪哇語把《摩訶婆羅多》逐篇改寫成散文,為爪哇古典文學打下初步的基礎。11世紀初,第一部爪哇古典名著《阿周那的姻緣》問世,開格卡溫文學之先河。格卡溫是一種用古爪哇語寫的仿梵體詩,它借用印度史詩的英雄人物來為本朝君王歌功頌德。11至13世紀是格卡溫文學的全盛時期,著名的《婆羅多大戰記》以后印度文化和梵文文學的影響開始衰退。長期流行的梵體詩格卡溫逐漸為更具有爪哇民族特色的民間唱詞吉冬所取代。爪哇本民族的傳奇班基故事,也大行于世,甚至還流傳到東南亞其他國家。13、14世紀后,伊斯蘭文化的影響日深,逐步取代印度文化的影響。最先受伊斯蘭文化影響的是馬來古典文學(參見馬來古典文學),后來以蘇臘卡爾塔宮廷為中心的爪哇古典文學也受其影響。當伊斯蘭文化的影響日益廣泛時,印度尼西亞逐步淪為荷蘭的殖民地,古典文學的發展處于停滯狀態。19世紀下半葉,中國小說和西方小說被陸續介紹過來。華裔作家為主的非原住馬來語文學,對印度尼西亞現代文學的產生起了重要的作用。20世紀初,適應民族解放斗爭的需要,以印度尼西亞語為統一語言的現代文學便應運而生。印度尼西亞現代文學以反帝反封建和爭取民族獨立為基本主題,其發展可分獨立前和獨立后兩大階段。獨立前從20世紀初到1942年,主要有3種文學潮流:一是以馬斯·馬爾戈、司馬溫等為代表的無產階級革命文學,一是以耶明、慕伊斯等為代表的民族主義文學,一是以馬拉·魯斯里、伊斯坎達等為代表的反對封建習俗、要求個人自由的文學。1933年《新作家》的創立對新文學的普及和提高起重要的作用。代表作家有達梯爾·阿里夏巴納、爾敏·巴奈、阿米爾·哈姆扎等。另外,在青年作家中出現以凱里爾·安哇爾和伊德魯斯為代表的新創作方法和新文學風格,對獨立后的文學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1945年爆發八月革命,印度尼西亞宣布獨立。革命初期,絕大多數作家站在革命一邊,其中最負盛名的作家是普拉姆迪亞·阿南達·杜爾。這一時期出現了以凱里爾·安哇爾為首的“文壇派”,后改稱“四五年派”,他們后來逐漸脫離現實斗爭。革命后期,尤其1949年“是移交主權”后,人民沒有享受到獨立斗爭的果實,社會更加黑暗和腐敗,許多作家感到不滿和彷徨,暴露文學一時盛行。1950年8月17日,人民文化協會成立,提出藝術為人民服務的口號,就文藝為誰服務、“泛人道主義”等文藝方針問題展開論戰。這場論戰實質上是兩種對立的文藝思想和文藝道路之間的斗爭。1963年人民文化協會與“文化宣言派”之間的尖銳沖突,是這一場斗爭的繼續。這場斗爭一直延續到人民文化協會被取締而暫告結束。1966年政局動蕩時期曾出現以含有“社會抗議”和“政治抗議”為特征的所謂“示威詩”,有人據此提出所謂“六六年派”的新概念,但遭到多人反對。至70年代,各種試驗性作品大批涌現,受西方現代派的影響更加廣泛。
上一篇:印度印地語文學
下一篇:印度梵語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