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歷山大流派
指公元前325至公元前30年這一時期的以亞歷山大城為中心的希臘文學與批評流派,其“黃金時期”在公元前280年至240年之間。當時詩歌的主要形式是挽歌(詩人如卡利馬科斯、菲萊塔斯)、諷刺詩(詩人如卡利馬科斯、阿斯克萊庇阿得斯、波賽底波斯等)、抒情詩(如卡利馬科斯的贊美曲)、史詩(如阿波羅尼奧斯的《阿爾戈船英雄紀》和里亞納斯的《梅塞尼亞婦女》)、田園詩(如忒奧克里托斯的《田園詩》)、教誨詩(如阿拉托斯的《現象》以及埃拉多斯忒尼斯的天象詩)。早期的亞歷山大流派作家形成了一種實驗型和學者型的寫作風格,如卡利馬科斯、菲萊塔斯。他們的后繼者,后期的亞歷山大派(如歐福里翁、安提帕特、阿基亞斯、菲羅德莫斯、帕忒尼奧斯),也喜歡采用這種風格寫作敘事挽歌、雋語詩、贊美詩、短長格詩、敘事短詩、目錄詩、教誨詩等。他們還把亞歷山大流派介紹給了羅馬的讀者和藝術家。亞歷山大派的寫作素材都選采自比較狹窄而生僻的古代詩歌,如循環體詩、赫希奧德體詩歌、荷馬體頌歌以及斯特西科羅斯和品達羅斯的抒情詩等。他們反對傳統的和流行的詩體。卡利馬科斯就公開宣稱他喜愛敘事短詩而厭棄長篇的史詩。但他的學生阿波羅尼奧斯對此持不同看法而采用與傳統史詩十分相近的形式創作了《阿爾戈船英雄紀》。亞歷山大流派的戲劇詩有希羅達斯的《米米亞姆比》,用已經廢棄的古代格式表達當代的內容;戲劇詩還有“普雷亞德”悲劇詩。這些詩用語生僻,艱澀難懂。如利科弗隆就因寫作了當時最為晦澀深奧的詩歌而出了名。他也可說是文學史上除了英國詩人艾略特、喬伊斯以外最難讀懂的作家。他的戲劇詩《亞歷山德拉》是長達1474行的獨白詩,充滿了令人困惑的典故、迂回曲折的說法、自己生造的怪字以及500多個只出現一次的用語。
亞歷山大流派的文學批評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把從哲學觀點出發改變為從學術觀點出發評價文學作品,二是編制了古代作家及其作品的正式目錄。
在托勒密王朝統治時期,亞歷山大城的布魯庫姆和賽拉普姆圖書館收藏了大量的作品手稿,由學者們加以審定。卡利馬科斯出版了這些著作的第一本圖書目錄《著名作家及其著作概覽》,包括120種著作,按戲劇、詩歌、法學、歷史、演講、修辭、雜類等項目加以分類。凡是有相當數量作品保存至當時的作家,其作品都予以正式出版,并附以注釋。這些作家的書目由當時的學者阿里斯托芬和阿里斯塔科斯制訂。他們所根據的主要是作品當時保存下來的數量而不是質量。例如他們所選的五位悲劇作家和九位抒情詩人所代表的就是那些作品完整并且仍在流傳的作家。有些亞歷山大學者的興趣集中于詩歌研究,致力于鑒定已有勘本問世的作品的原文,對荷馬的作品校勘尤勤。他們的校勘可以在10世紀威尼斯版的荷馬詩歌見到。他們首次使用了評論符號,如存疑號、星號、復元音號等。為了講清重讀特點,他們還創造出重音符號,并設法說明韻律問題。
亞歷山大流派對拉丁文學的影響十分明顯地表現在羅馬詩人卡圖盧斯的作品中。卡利馬科斯似乎對加盧斯、普羅佩提烏斯、奧維德等在挽歌的寫作上也有影響。埃庇利翁體成為了卡圖盧斯派詩歌的基本特征;它也是維吉爾的《農事詩》、奧維德的《變形記》和仿維吉爾的《蚊子》等詩作所采用的風格與形式。維吉爾的《牧人對話》就是忒奧克里托斯田園詩傳統體式的擴展。亞歷山大時期抒情詩和諷刺詩中常有的描寫色欲的特點也在拉丁挽詩中保留了下來。
現代詩歌及文學批評與亞歷山大流派時期的詩歌及其批評有不少類似之處。僅就幾個最有名望的英、美詩人來說,喬伊斯(1882—1941)、葉芝(1865—1939)、龐德(1885—1973)、艾略特(1888—1965)等就對神話、語言實驗、色欲描寫、以及對人們所遺忘的歷史和文學領域都懷有濃厚的興趣,和當年亞歷山大流派的詩人十分相似。同樣,20世紀20年代以來文學批評的廣泛發展,也已經被人稱作“亞歷山大流派式”的文學批評運動。
上一篇:亞歷山大格
下一篇:仿擬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