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擬體
可以說歷史上自從有了詩歌便有了仿擬體。仿擬詩文可分戲謔性與文學性(或批評性)兩類。
戲謔性的仿擬詩文起源于古典戲劇。從古希臘的阿里斯托芬、文藝復興時代英國的莎士比亞直至今日,戲劇中的幕間喜劇性插曲,以及劇情中包含的喜劇性成分,都屬于仿擬體;其作用是使人的精神感到舒緩輕松,使人的靈魂在笑聲中得到凈化。所以,如果懷疑或否認所有仿擬詩文的積極意義,則有些失之公允。仿擬詩文雖然不是首創性的藝術,但是它之于文學正如大笑之于健康,也是不可或缺的。
批評性的仿擬詩文被認作是對原作的夸張性的模擬。像漫畫一樣,其基本手法是對原作加以畸變,對作者的風格或思想特色進行夸張,使其更加突出顯著。仿擬詩文屬于諷刺作品范疇,可以起到嘲笑諷刺與感化矯正的雙重作用。其譏諷的主要目標是奇行乖僻、多愁善感、迂腐拘泥、麻木愚鈍、浮華俗麗、狂妄自大等。它是一件有力的批評工具,因為它是從問題內部,而不是從外部去指出其癥結。仿擬詩文的作者為了說明某一論點,往往運用嚴肅的文體來表達一種不嚴肅的主題,從而使形式與內容失卻平衡。在大多數情況下,仿擬詩文帶有貶低原作的意圖。
最佳的仿擬詩文自成一格,其價值超過了單純的模仿,因獨具幽默感而引人入勝,并不僅僅是對原文的依樣畫瓢。
仿擬詩文的作者情形各異,寫作動機不一。有些作者寫仿擬詩文是為了抒發個人怨忿。有些作者寫仿擬詩文是為了針砭社會的蠢行與罪惡。有些作者寫仿擬詩文則是為了揭露文壇上某些流派、某些風格之陳腐。如西班牙的塞萬提斯作《堂·吉訶德》是為了嘲諷騎士游俠小說之陋習。英國的費爾丁寫《約瑟夫·安德魯斯》是譏諷理查德遜派小說的感傷情調。卡羅爾模仿美國詩人朗費羅的節奏作《水兵瓦沙拍照》是為了嘲笑當時時興的拍攝合家歡照片的風俗。凡此種種,不一而足。
仿擬詩文也有其自身的歷史發展過程。最早的仿擬是“在一旁唱和的歌曲”,即是對一首嚴肅的歌曲作戲謔性模仿。它通過運用高雅的言詞或格律表述鄙俗之事而取得滑稽的效果,或者通過不和諧或夸張的描寫而引起可笑的效果。通過模仿某人高傲自炫的行為,借以嘲諷其植根于人類心靈深處的一種惡劣天性。然而對我們的文學研究來說,仿擬詩文卻是一種文學批評形式,其目的在于突出被仿擬對象的特征。亞里士多德在《詩學》中,把仿擬詩文的起源歸之于薩索斯島的海格門。海格門是公元前5世紀的一位喜劇詩人,也是第一位在戲劇中使用仿擬詩文的作家。他曾在劇院中朗誦他的仿擬詩《巨人的戰斗》。另一種說法認為仿擬詩文起源于公元前6世紀善作抑揚格詩歌的希波納克斯筆下。目前存留的有他用仿擬英雄體嘲笑老饕奇遇的幾行詩歌。后來的埃庇卡爾莫斯、克拉蒂努斯、赫爾米普斯及馬特倫等都有仿擬之作。然而,古希臘最優秀的模仿詩人當推阿里斯托芬。其喜劇《青蛙》體現了他仿擬詩作的最高水平。這是一首模仿埃斯庫羅斯和歐里庇得斯風格的詩歌。阿里斯托芬的作品幾乎每頁都可以發現有仿擬用法。在他之后,喜劇中的仿擬用法逐漸減少。古希臘采用仿擬體的作家還有柏拉圖。他曾模仿過好幾位散文作家的風格,作品十分詼諧風趣。路西安也寫過一些仿擬作品,比如在他的《對話》第20則中,他讓神靈們模仿凡人的日常言語談論,顯得非常有趣。
在古羅馬文學中,仿擬詩文亦不乏其例。在拉丁喜劇中就見有仿擬悲劇風格的情形。在詩歌方面,也有仿擬之作,如佩爾西烏斯仿擬帕庫維烏斯等詩人風格所作的諷刺詩,佩特羅尼烏斯仿擬魯康的嘲諷詩。羅馬后期的滑稽劇模仿基督教的典禮儀式。
到了中世紀晚期,模仿禮拜詞、模仿贊美詩、模仿圣經的作品在歐洲已經十分流行。文藝復興時期的一些作者,不愿意卷入宗教改革的論爭,寧愿模仿古典作品或哥特式的怪誕作品,如騎士小說、經院派作品等進行寫作。其代表人物及作品有:塞萬提斯的《堂·吉訶德》(模仿騎士小說)、斯卡龍的《仿維吉爾》(模仿古典作品)、拉伯雷的《巨人傳》(模仿經院派作品)。這些作者中,拉伯雷最為博學多才、著作閎富,其作品不拘一格。
17世紀時,模仿詩文漸趨定型。在當時的意大利、法國、英國等地,各種學會社團及文學流派林立,百家爭鳴。模仿詩文遂應運而成為一件譏諷、辯論的武器。薄卡利尼開仿擬體批評詩文之先河。
英國的仿擬詩文發源于早期基督教的禱告文及彌撒詩。在神跡劇中也有些世俗生活的場面使用仿擬詩文,以求輕松愉快的效果。14世紀,喬叟模仿中世紀浪漫詩的堂皇風格,寫作了《托帕斯爵士之歌》。16世紀,莎士比亞以鄉村調情來嘲弄他的詩劇中有關浪漫愛情的片斷。嗣后,約翰·斯頓又模仿莎士比亞的《維納斯與阿多尼斯》寫作幽默詩。1705年,約翰·菲力普斯仿擬彌爾頓莊嚴的無韻體詠唱荒唐小事。英國17世紀最為人熟知的仿擬詩文之一就是白金漢公爵的《排練》一詩,全詩模仿英雄劇,在風格上堪與德萊頓的《格拉那達的征服》相比。18世紀時,理查德·謝里丹曾用同樣的手法寫作了仿擬詩歌《批評家》。一般說來,仿擬詩文比原作更難于傳世;但是《排練》與《批評家》可說是例外,到了20世紀又受到了人們的喜愛。
英國仿擬詩文的黃金時代正值浪漫主義與超驗主義興起時期。浪漫主義與超驗主義詩文為仿擬創作提供了最佳原本。1790—1810年間,坎寧、埃利斯和胡克阿姆在《反雅各賓文刊》上發表了一系列的仿擬詩文。騷塞與華茲華斯對法國大革命中的磨刀人、流浪漢等所作的同情描寫為他們的反雅各賓仿擬詩文提供了良好的原本。拜倫的《判決情景》以及雪萊的《彼德·貝爾》也是仿擬騷塞和華茲華斯之作。1916年,詹姆斯·霍格模仿了大多數英國浪漫主義派詩人的作品。1812年詹姆斯·斯密斯與荷拉斯·斯密斯出版了《被拒絕的演說辭》。這部書可說是英國模仿詩文的里程碑。作者對司各特、華茲華斯、拜倫、柯爾律治以及約翰遜博士等名家的風格進行了精美絕倫的仿擬。19世紀后期,被仿擬的作者及作品不斷增加。知名的仿擬詩文作者有斯蒂芬、卡爾弗利、斯夸爾、路易斯·卡羅爾、斯溫伯恩、蘭姆及比爾博姆等等。被仿擬的作家包括丁尼生、布朗寧、朗費羅、愛倫·坡、斯溫伯恩以及惠特曼等。1900年以前,被仿擬的美國作家有菲比·卡里、布萊特·哈特、馬克·吐溫、貝阿德·泰勒、邦納以及班斯等。在20世紀,《紐約人》雜志繼承傳統,刊登仿擬詩文。20年代,一些有才華的作者,如考瑞·福特、路易斯·恩特邁爾、弗蘭克·沙利文、唐納德·司圖爾特、沃爾考特·吉布斯、詹姆士·索伯爾、本奇利以及E·B·懷特等都認為仿擬詩文饒有意趣,富有娛樂功用。在經歷了2500年的盛衰演變之后,仿擬詩今天仍表現出頑強的生命力。其佳作名篇業已表明:它并非只是一種寄生于原作的文學形式,它還可能是一種“青出于藍,而勝于藍”的文學創作。
上一篇:亞歷山大流派
下一篇:伊拉克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