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研究·詩學概念·空靈
古代詩學概念。清沈德潛《古詩源》卷七評陸機:“士衡詩亦大家……遂開出排偶一家,西京以來,空靈矯健之氣,不復存矣。”空靈意謂超逸俊拔,不著痕跡。空靈的風格,如清風之出岫,空若無物,而自有氣韻流動。唐代佛道盛行,受其影響,詩歌創作講究空靈。司空圖《詩品》中的“超詣”一格:“如將白云,清風與歸。遠引若至,臨之已非”。描寫的境界就接近“空靈”。嚴羽《滄浪詩話·詩辨》說:“盛唐詩人惟在興趣,羚羊掛角,無跡可求。故其妙處瑩徹玲瓏,不可湊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鏡中之象,言有盡而意無窮”。貌似“空”、“無”,實則“有”存,這就是“空靈”的特征。空,不是空幻寂滅,一無所有;空,是空處落想,思接千載;空,是化實為虛,外“空”內“有”。靈,不是玄妙主宰,不是萬物神靈,不是物外之物,而是物中本有,是精神氣韻,是神與物游。“空”是“靈”之所,“靈”是“空”之神。只空不靈,則虛無寂滅;有靈無空,則如同太玄。既空且靈,空靈相得,始有高致境界。空靈的詩歌,其境界明凈澄澈,清曠淡遠;語言高雅灑脫,不粘不滯。如王維的《鳥鳴澗》、《山居秋暝》、《鹿砦》、《過香積寺》、《歸輞川作》等許多詩就具有“空靈”的風格。“空靈”以“超曠”為伴,結“飄逸”為鄰。“超曠”得其“空”,“飄逸”得其“靈”。清沈祥龍《論詞隨筆》說:“詞得屈子之纏綿悱惻,又須得莊子之超曠空靈。蓋莊子之文,純是寄言。詞能寄言,則如鏡中花,如水中月,有神無跡,色相俱空,此惟在妙悟而已。”《莊子》是寄言八荒,故得其“空”;而言有寄托,又得其“靈”。這就是“有神無跡,色相俱空”,這就是“空靈”。“空靈”與“質實”相反,質實則難以超逸,缺乏流轉靈動之氣貌。
上一篇:詩詞研究·詩學概念·積學
下一篇:詩詞研究·重要詩人·章孝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