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研究·詩學概念·積學
古代與詩論有關的文論概念。劉勰《文心雕龍·神思》:“積學以儲寶,酌理以富才。”積學,就是積累學識。對劉勰來說,積學意味著要從儒家經典的學習中豐富自己創作所需要的才識,以提高自己的寫作能力。《事類》篇說:“夫經典沉深,載籍浩瀚,實群言之奧區,而才思之神皋也。揚、班以下,莫不取資,任力耕耨,縱意漁獵,操刀能割,必列膏腴。是以將贍才氣,務在博見,狐腋非一皮能溫,雞蹠必數千而飽矣。”這是對“積學”的詳解。積學對創作的巨大影響,也由此可見。其實,孔子的“不學《詩》,無以言”(《論語·季氏》),就已經隱含了“積學”的啟示。陸機《文賦》也指出文思的獲得,除“玄覽”還須“頤情志于典墳”:“詠世德之駿烈,誦先人之清芬,游文章之林府,嘉麗藻之彬彬。”王昌齡《詩格》也說“尋味前言,吟諷古制”是“感思”的途徑。蘇洵的成就,更是得力于“積學”。“老蘇自言其初學為文時,取《論語》《孟子》《韓子》及其他圣賢之文,而兀然端坐終日以讀之者七八年。方其始也,人其中而惶然以博,觀于其外而駭然以驚。及其久也,讀之益精,而其胸中豁然以明,若人之言固當然者,然猶未敢自出其言也。歷時既久,胸中之言日益多,不能自制,試出而書之,已而再三讀之,渾渾乎覺其來之易矣。”(朱熹《滄州精舍諭學者》)嚴羽說詩有“別材”、“別趣”,但也不否定讀書窮理。王士禛倡導“神韻”,但“神韻”之根柢乃是“學問”:“夫詩之道,有根柢焉……本之風雅,以導其源;訴之楚騷、漢魏樂府詩,以達其流;博之九經、三史、諸子以窮其變。此根柢也,根柢原于學問。”(《帶經堂詩話》)“積學”對于創作雖然十分重要,但如果不化“積學”為自己的才性,那么如兩腳書櫥,讀書雖多,雖可能成為學者,但卻不是詩人。
上一篇:詩詞研究·詩作名·秋興八首
下一篇:詩詞研究·詩學概念·空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