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研究·詩學概念·新變
與詩學有關的古代文論概念。主要討論的是文學歷史發展的問題。語見南朝梁蕭子顯《南齊書·文學傳論》:“文章者,蓋情性之風標,神明之律呂也。……習玩為理,事久則瀆,在乎文章,彌患凡舊。若無新變,不能代雄。建安一體,《典論》短長互出;潘、陸齊名,機、岳之文永異。江左風味,盛道家之言,郭璞舉其靈變,許詢極其名理,仲文玄氣,猶不盡除,謝混情新,得名未盛。顏、謝并起,乃各擅奇,休、鮑后出,咸亦標世。朱藍共妍,不相祖述。”針對兩漢以來作為經學附庸的復古文風,蕭子顯提出了主張“新變”的文學發展觀。他認為文學具有賞心悅目的娛樂性觀賞性,若久而無變,便會使人失去新鮮感,從而產生厭倦,詩歌作品尤其如此。因此,如果詩人要求自己的作品為人所賞識,并企求取代過去作家的重要地位,便必須重創造求新變。這是對于六朝文學要求標新立異的時代美學思潮的理論概括,實際上是從讀者審美心理和作品社會效果的角度,對文學發展變化的動因予以具體闡述。從模山范水的山水詩,到吟詠動植器物的詠物詩,還有著眼征戰戎旅的邊塞詩,發展到著意描繪女性美麗風流的宮體詩,眾多題材的轉換和開拓,還有風靡一時的永明聲律,種種文學現象日新月異的變化,其中便包含著追新求變的因素,也與趨新好美的時代審美要求密切相關。蕭子顯所標舉的具體文學事例,如晉宋以后潘岳、陸機、顏延之、謝靈運、湯惠休、鮑照等,“朱藍共妍,不相祖述”,各擅勝場,皆成名家,可見其“新變”理論對于文學的豐富多樣和歷史變化予以充分的肯定,有利于促進后代詩歌的發展。但他對六朝“綺麗”為主的形式主義文風的泛濫,未能及時指出和糾正,在這方面,有其理論偏差,而不及劉勰“通變”之說折衷而全面。參見“通變”。
上一篇:詩詞研究·新加坡的中國古典詩歌研究
下一篇:詩詞研究·重要詩人·方孝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