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研究·詩學研究·明詩評選
明詩選評本。八卷。清王夫之編選。此書共選明詩一千一百首左右。一、二卷為樂府歌行,三卷為四言詩,四卷為五古,五卷為五律,六卷為七律,七、八卷為五、七絕。此書重點在表現編選者之詩學觀點。選擇作品與一般明詩選本不同,很有特點。一是重視明初諸家,劉基、“吳中四杰”(高啟、楊基、張羽、徐賁)、袁凱等人入選作品最多,選者認為:“五百馀年除宋人煙雨而披青天臨白日,洪武諸公廓清之功大矣。”與此相反,對于形成派別(如“臺閣體”、“茶陵派”、“前后七子”、“竟陵派”)詩人的作品選得很少。竟陵派中只選譚元春一首。這里除了反映王氏對明末各派之間多黨同伐異之爭斗的惡感外,主要還是對他們作品或雍容平板、或膚廓滑易、或冷峭幽深詩風的不滿。另外選獨立于這些家數之外的詩人,如楊慎、徐渭、唐寅、祝允明、王穉登、湯顯祖作品也較多。二是入選各家都經過編選者的改造。以樂府歌行來說,入選的多是風流綺旎的作品,仿佛這些作者皆是專寫齊梁初唐體的詩人,而把他們學杜、學盛唐,或直接學漢魏樂府的作品一概摒之門外,實際上不能反映這些詩人的整個面貌,更不能表現明詩的整個面貌。另外,書中評語直接表達了選者對詩歌的看法。如他重視某種詩歌體裁的開始時的作品,他認為七言之制始于齊梁,如果“作七言而忌齊梁,猶作四言而忌《三百篇》,作五言而忌《十九首》也。報本親始之義,胡豺獺之不如耳”。對于通俗的民歌、韻文,對于長慶體,王氏簡直深惡痛絕,反映了士大夫的階級偏見。有民國初湖南長沙劉人熙刻本,后收入太平洋書局排印《船山叢書》。
上一篇:詩詞研究·主要詩集·總集·明詩別裁
下一篇:詩詞研究·詩作名·春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