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研究·詩法格律·詩體·蠻語體
亦名“胡語體”、“番語詩”。它以將少數民族的語言寫入詩中而得名。《世說新語·排調):“郝隆為桓公南蠻參軍。三月三日會,作詩,不能者罰酒三升。隆初以不能受罰,既飲,攬筆便作一句云:‘娵隅躍清池?!竼枺骸畩塾缡呛挝?’答曰:‘蠻名魚為娵隅?!腹唬骸髟姾我宰餍U語?’隆曰:‘千里投公,始得蠻府參軍,那得不作蠻語也?’”此為“蠻語詩”之始。宋蔡居厚《詩史》:“余尚書靖使虜,為胡詩,契丹愛之,再往,情益親。余詩云:‘夜筵設羅(侈盛)臣拜洗(受賜),兩朝厥荷(通好)情斡勤(厚重)。微臣稚魯(拜舞)祝若統(福佑),圣壽鐵擺(嵩高)俱可忒(無極)。’虜舉大杯謂余曰:‘能道此,余為卿飲?!贝嗽娨嘁娗逯艽旱摹哆|詩話·余尚書北語詩》。宋沈括《夢溪筆談》載刁約使契丹,戲為詩,即此體。“蠻語詩”還有另外一種情況,即將少數民族的詩翻譯成為漢詩,如北朝樂府的《敕勒川》。
上一篇:詩詞研究·重要詩人·虞世基
下一篇:詩詞研究·主要詩集·別集·西渡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