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冕畫荷》簡介|介紹|概況
節選自《儒林外史》第一回。原回目是“說楔子敷陳大義,借名流隱括全文。”清吳敬梓作。題目為編者所加。王冕,字元章,明浙江諸暨人,著名畫家、詩人。出身農家,幼貧牧牛,常入學舍聽諸生誦書;會稽韓性聞而異之,錄為弟子,遂稱通儒;明朱元璋攻克婺州,招入幕府,授諮議參軍,不久病卒。《明史》、明徐顯《稗史集傳》、明宋濂《宋學士文集》卷六十、清朱彝尊《曝書亭集》卷六十四,均有其傳記。從此書回目標題來看,作者是有意識地要通過刻劃王冕這個歷史人物形象來“敷陳大義”、“隱括全文”的。中國社科院文研所《中國文學史》:“王冕是歷史上的一個真實的人物。這個人在小說中具有他那個時代的優良道德品質,和不與封建統治階級同流合污的值得推崇的政治態度。他生長在混濁的社會環境里,卻象他自己所畫的蓮花一樣,‘出污泥而不染’,輕視功名富貴,遠遠避開權豪勢要。生平以段干木、泄柳自況,政治上主張‘以仁義服人’。他有才能和學問,但尊重自己的個性和理想,不愿為了功名富貴而屈己干人。在這個人物身上體現了比較正直的知識分子的骨氣。”今人周月亮說:“他是那人與自然和諧交融的古典理想的一個范例。七泖湖畔的湖光荷色陶冶了他幼小的心靈,對他人生哲學的形成、人生道路的選擇具有啟蒙性質的作用。圍繞著他的景物描寫,細膩漂亮,生氣灌注,飽含著返歸自然的氣韻。那‘苞子上清水滴滴,荷葉上水珠滾來滾去’的荷花,不僅使王冕愛上自然,也是王冕能出污泥而不染的高潔人格的寫照。那么普通的景色,表現得那么自然、淡雅,又充滿了生命和情意,充滿了動人的情志。物的形象是人的情趣的返照,這種意境顯現著王冕的人生境界。并且人與自然交融的畫面表達出的已不僅是一種人格理想,而且是一種理想的人生境界了;葆全人的淳真本性,主體獨立自足,情操高潔,又自由自在。”(《中國古典小說六大名著鑒賞辭典》)此篇寫王冕七歲喪父,中途輟學,家貧為人牧牛,但也熱愛自然,勤于學業,成為著名畫家、學者之后,無意科舉以求功名富貴,更不迎合權豪以作進身之階,而是仰慕前賢,潔身自愛,安于貧賤、安逸的生活,表現了王冕嵚崎磊落的性格和不慕名利、不愿與濁世同流合污的恬淡高潔的品質。在王冕身上,集中體現了那個時代的優良道德品質,形象化地詮釋著作者的政治態度。藝術方面,通過對話描寫,直接揭示人物的內心世界。如王冕看到禮部議定的取士之法后說:“這個法定的不好!將來讀書人既有此一條榮身之路,把那文行出處都看得輕了。”一針見血,坦率痛快,在蕓蕓眾生醉心于科舉時,獨他能清醒地預料到八股取士制度實行之后,“一代文人有厄!”目光如炬,見識深刻。其次,通過側面描寫和景物描寫,有力地烘托了王冕的襟懷和性格。作者寫翟買辦的貪婪、時知縣上諂下陷等,既揭露出封建惡吏的本質,同時也從側面襯托了王冕的傲岸風骨;那幽雅怡人的湖光荷色,和諧清遠的田園情調,則與王冕清高脫俗的性格相互映襯,達到了天人合一的藝術境界。前人評道:“學畫荷花,便有雨霽湖光一段;將謫星辰,便有露涼夜靜一段。文筆異樣烘染。”(臥閑草堂本《儒林外史》第一回總評)。
上一篇:《玉玦記》簡析|導讀|概況|介紹
下一篇:《琵琶行》簡析|導讀|概況|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