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研究·時代、地域和作者·六笙詩
“六笙詩”是指古文毛詩所傳《詩經·小雅》中“有目無辭”的六個篇目:《南陔(gāi)》、《白華》、《華黍》、《由庚》、《崇丘》、《由儀》。因《儀禮·鄉飲酒禮》記載說:“笙入堂下,磬南北面立,樂《南陔》、《白華》、《華黍》。乃間歌《魚麗》,笙《由庚》; 歌《南有嘉魚》,笙《崇丘》; 歌《南山有臺》,笙《由儀》。”人們得知此六篇是用笙這種樂器吹奏的樂歌,故稱之為“六笙詩”。
《毛詩序》說此六篇是“有其義而亡其辭”,并敘其義說: “《南陔》,孝子相戒以養也。《白華》,孝子之潔白也。《華黍》,時和歲豐宜黍稷也。”“《由庚》,萬物得由其道也。《崇丘》,萬物得其高大也。《由儀》,萬物之生各得其時也。”《毛詩序》是說這六篇原來是有詞兒的,只是后來失傳了。唐以前沒有疑義。
宋代疑古風氣盛行,很多學者看出《毛詩序》的破綻:既亡其詞,又何以知其義?如王質駁 《毛詩序》說: “毛氏不曉笙歌而一概觀之。大率歌者,有辭有調者也; 笙者,管者,有腔無辭者也。”“有其義者以題推之者也,亡其詞者莫知其中謂何也。”(《詩總聞》卷十)
今人多從朱熹《詩集傳》卷九《南陔》、《華黍》篇所說: “此笙詩也,有聲無詞。”“《鄉飲酒禮》:鼓瑟而歌《鹿鳴》、《四牡》、《皇皇者華》,然后笙入堂下,磬南北面立,樂《南陔》、《白華》、《華黍》。《南陔》以下,今無以考其名篇之義,然曰笙,曰樂,曰奏,而不言歌,則有聲而無詞明矣。所以知其篇第在此者,意古經篇題之下必有譜焉。”
“笙詩”是用笙吹奏的樂曲,原本無詞。有些學者說“笙詩”相當于“過門曲”,這是不合適的。過門曲是正歌開始前,或間歇處,或結束時由樂器奏出的音樂片斷,要依附于正歌。而“笙詩”則是可以獨立演奏的完整的樂曲。
西晉東晳根據《毛詩序》的提示,一一補寫了這六首笙詩,其詩至今仍存,但影響不大。
上一篇:詩經研究·先秦:《詩經》的應用與研究·先秦時期對詩本義的認識
下一篇:詩經研究·《詩經》的分類·六詩的排列順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