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研究· 《詩經》的分類·六詩的排列順序
“六詩”為何按照風、賦、比、興、雅、頌的順序排列?唐代孔穎達說:“六義次第如此者,以詩之四始,以風為先,故曰風。風之所用,以賦、比、興為之辭,故于風之下,即次賦、比、興,然后次以雅、頌。雅、頌亦以賦、比、興為之。既見賦、比、興于風之下,明雅、頌亦同之。賦、比、興如此次者,言事之道,直陳為正,故《詩經》多賦在比、興之先。比之與興雖同是附托外物,比顯而興隱,當先顯而后隱,故比居興先也。”(《毛詩正義·詩序疏》)
劉大白說:“古代沒有輕唇音,‘風’、‘賦’ 兩音都屬幫紐,合‘比’ 字同發一音; ‘頌’ 字本來就是形容的容字,而古代喻紐歸影,容讀影紐,合 ‘雅’ 字也是同一發音; ‘興’屬曉紐,和影紐不過深喉淺喉之別;所以作大序的人依發音的同異而把六字分為兩類。”(《白屋說詩·說毛詩》)
郭紹虞認為 “風、賦、比、興”都是民歌,說:“其入樂者則稱為風,還有許多不入樂者則稱為賦、比、興。賦、比、興都是不入樂的民歌。前邊所講的民間詩的四類,正可說明風、賦、比、興的排列次序。” ( 《六義說考辨》)
章必功認為“《周禮》 ‘六詩’反映了周代國學 ‘聲、義’ 并重的詩歌教授內容和由低級到高級、由簡單到復雜的詩歌教授過程。”“‘風’、‘賦’為第一階段”;“‘比’、‘興’為第二階段”,“‘雅’、‘頌’為第三階段”(《“六詩”探故》)。
賦、比、興是賦詩言志的用詩方法,由于教學對象的不同,使教學內容各有側重,也使用詩方法的排列順序不同。瞽矇要熟悉風、雅、頌的分類與樂調,以便在不同典禮上演奏相應的歌樂;要熟悉用詩方法,以便根據賦詩者的需要演奏指定的歌樂。因此先教《風》時,就要涉及賦、比、興三種用詩方法,故賦、比、興緊承《風》之后。又因瞽矇重點在于掌握各種 ‘敷陳其義’的表達方式,故賦法在前,比、興在后。而大司樂教國子則側重于修身養性、出使專對的用詩方法,重在對《詩》句意義的引申、聯想,所以按照國子學習的重點及實際用詩的邏輯順序,將“樂語”排列為“興、道(導)、諷、誦、言、語。”
上一篇:詩經研究·時代、地域和作者·六笙詩
下一篇:詩經研究·《詩經》的分類·六詩的本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