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代詩歌別集·明代部分· 石臼集》新詩鑒賞
詩別集,前集九卷,后集七卷,明邢昉撰。昉(1590~1653)字孟貞,一字石湖,高淳(今屬江蘇)人。明末諸生,復社名士,家貧,寄食四方。崇禎間曾被考官斥為“太狂”,棄舉子業(yè),筑室石臼湖邊,沽酒自給。入清不仕,以遺民終。
邢詩分前后兩期,前集為明亡前所作,后集為入清后所作。前期作品多為同情人民疾苦、反映明末政治昏暗、社會動亂和表現(xiàn)自己傲岸個性之作。晚期作品多表現(xiàn)對故國的懷戀和對清統(tǒng)治的不滿。邢詩涉及的社會生活是非常廣泛的。《煮鹽行》描寫了“朝持筐,暮持帚,男子袒跣女蓬首”的煮鹽工人的辛酸。《挑菜行》寫荒年男女老幼在青黃不接時爭挑野菜充饑的情景。(過去雖有詩人寫過這種題材,但大多失之籠統(tǒng),沒有邢詩這樣細致)作者細致描繪了春陽始動,人們都艱難地奔向田野:“土多菜少人更忙,泥根洗凈未盈筐。日晚還家暫舉火,不分根葉充饑腸。”《打冰行》寫冬季船工破冰早行,生動再現(xiàn)了船戶們的艱苦生活。邢詩中大量揭露清統(tǒng)治者野蠻殺戮漢族人的作品都寫得十分真實沉痛。《琵琶亭下作》寫道:“此地連年兵革苦,前年殺人如刈楚。岸上無人鬼哭多,江邊白骨堆成土。”《廣陵行》寫駭人聽項聞的“揚州十日”,詩人從第二年揚州人民超度自己親人亡魂寫起:“廣陵城西行十里,猶聽城中人哭聲”,然后再寫清軍南下,史可法堅守孤城,城破后:“揚州白日聞鬼嘯,前年半死翻山鷂。此番流血又成川,殺戮不分老與少。城中流水迸城外,十家不得一家在。到此蕭條人轉稀,家家骨肉都狼狽。”最后詩人指出:“九州不肯罷干戈,生人生人將奈何!”這類以喪亂為題材的作品都滲透著作者沉摯的悲痛和對故國的悼念,其數(shù)量也很多。《讀祖心〈再變記〉漫述五十韻》鞭撻了在國破家亡、天翻地覆的時代種種出賣國家和自己靈魂的敗類,歌頌了人間正氣,也揭露清統(tǒng)治者的殘暴統(tǒng)治。《再變記》是記錄南明覆滅過程的野史,詩人寫道:“所恨喪亂朝,不少共驩輩。城頭豎降旗,城下迎王旆。白頭宗伯老,作事彌狡獪。捧獻出英皇,箋記稱再拜。皇天生此物,其肉安足嘬。”“此記乙至丙,大書得梗概。正氣茍勿渝,然不遺裙介。倘非斯人儔,乾坤真憒憒。大師南海秀,夐立風塵外。辛苦事掇拾,微辭綴叢薈。毛錐逐行腳,蠅頭裝布袋。前日城門過,禍機發(fā)逅邂。命危瀕伏锧,鞠苦屢加鈦。良以筆削勞,幾落游魂隊。諸方尚云擾,洞勢未殺。雖然怵綱羅,慎勿罷記載。伊昔鄭億翁,著書至元代,出土十年前,金石何曾壞。”弘光朝的“共驩”就是指馬士英、阮大鋮一流。“宗伯老”指錢謙益,對于這個偽君子,詩人表示了極大的義憤。詩的最后描寫祖心存天地之正氣,著書記史,為此不懼死亡和迫害。令人奇怪的是邢集還有錢謙益的序言,序中言:“今讀先生詩凄清悲壯,山峙云涌,多溫厚之遺,無怨悱之失。具體少陵而出入韋孟錢劉。”對邢詩大加贊揚,想來錢氏未細讀邢氏全集。邢昉編集請錢謙益作序也是一怪事,大約寫詩熱血沸騰,隨意揮斥;待編集時,心已平和,還是請名人作序,集子才便于流傳。
邢詩中描寫田園風光、山川景色和自己窮困生活的作品數(shù)量亦不少。邢詩慷慨悲涼,不尚華藻,惟以真摯動人。
邢集于作者生前即有刻本,一作《魯稽齋詩》,一為范印心所刻,均未見。乾隆間也有刻本,為避文字獄,有所竄改。清光緒壬辰(1892)仿初印本重鐫。
上一篇:《歷代詩歌別集·宋代部分·誠齋詩集》簡介介紹
下一篇:《歷代詩歌別集·清代與近代部分·飴山詩集》簡介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