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研究·詩學概念·時序
與詩學有關的古代文論概念。原是劉勰有關文學發展過程的歷史概括。語出其《文心雕龍·時序》篇:“時運交移,質文代變,古今情理,如可言乎!”“故知歌謠文理,與世推移,風動于上,而波震于下。”“故知文變染乎世情,興廢系乎時序,原始以要終,雖百世可知也。”又篇末贊云:“蔚映十代,辭采九變。樞中所動,環流無倦。質文沿時,崇替在選。終古雖遠,曠焉如面?!痹凇稌r序》篇中,劉勰闡述了自己的文學史觀,他以諸代文學發展變化的歷史事實,說明了“時序”在文學發展中的重要性。其理論核心是“文變染乎世情,興衰系乎時序”二句,“時序”與“世情”并稱而成文,當屬同義。而“時序”或“世情”,指的是歷史生活與現實面貌。其具體內容,據《時序》全篇所述,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一是政治的盛衰和社會的治亂。如論周代詩歌:“逮姬文之德盛,《周南》勤而不怨;大王之化淳,《邠風》樂而不淫。幽厲昏而《板》《蕩》怒,平王微而《黍離》哀。”周初太平盛世,詩歌和平雅正,或“樂而不淫”,或“勤而不怨”,君臣上下,同聲唱和,心相鳴感。西周末期至春秋,王室衰亂,民不聊生,所以詩人或哀鳴,或憤怒,《黍離》之悲與《板》《蕩》之怒,正是時代的吶喊。所以他進一步加以理論概括:“故知歌謠文理,與世推移,風動于上,而波震于下者。”“風動于上”,指朝廷政治的興衰隆污;“波震于下”,則指表現人們思想情感的詩歌創作。有怎樣的時代政治,就有怎樣的詩歌反響。二是君主的愛好和提倡文學。如云:“自獻帝播遷,文學蓬轉;建安之末,區宇方輯。魏武以相王之尊,雅愛詩章;文帝以副君之重,妙善辭賦;陳思以公子之豪,下筆琳瑯;并體貌英逸,故俊才云蒸。”對于建安文學之盛,劉勰認為與當時的統治者曹操父子的“雅愛詩章”和大力提倡有密切關系。當然,在文學的歷史發展中,君主的提倡為文學的繁榮創造了有利的條件和環境。但過分夸大帝王的決定作用,則又是劉勰的理論局限。三是學術思想面貌。如戰國時代,諸子百家風起云涌,縱橫家游說盛行,因此影響了屈原、宋玉的辭賦,聯藻日月,交彩風云,其“煒燁之奇意,出乎縱橫之詭俗也”。各個時代的學術思想,往往影響一代文風,“江左篇制,溺乎玄風”(《明詩》),指出了玄學對于魏晉以后詩歌的影響。由此可見,是社會現實的變化,決定或影響了文學的歷史發展;時代的精神,必然反映在文學創作之中;文風亦隨著時代的發展而變化,其風貌有時偏于質樸,有時崇尚文彩,都受時勢驅遣,而與時代審美趣味相合拍。所以說是“質文代變”,“崇替在選”??傊瑒③摹皶r序”,啟人頗多。如唐劉禹錫“八音與政通,而文章與時高下”之論(見其《唐故柳州刺史柳君集記》);宋戴復古《論詩十絕》有句“文章隨世作低昂,變盡風騷到晚唐”(見《石屏集》卷七);明李東陽“然則人囿于氣化之中,而欲超乎時代土壤之外,不亦難乎”(見其《懷麓堂詩話》);清葉燮“運會世變使然,非人力之所能為也,天也”(見其《原詩·外篇下》);無不可見“時序”的影響。
上一篇:詩詞研究·詩作名·無題
下一篇:詩詞研究·詩學概念·曠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