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研究·詩論著述·能改齋漫錄
筆記著作。宋吳曾撰。吳曾,字虎臣,撫州崇仁(今屬江西)人。因應試不第,于高宗紹興十一年(1141),以布衣獻所著《春秋左氏傳發揮》等書,得補右迪功郎。歷敕令所刪定官、右承奉郎、宗正寺主簿、太常寺丞兼權吏部郎官。紹興三十年(1160)為陳俊卿劾罷,后又嘗起知嚴州,致仕。因阿附秦檜,為時論所不齒。《能改齋漫錄》初刊于紹興二十四年至二十七年間(1154—1157),孝宗隆興初(1163)為人告訐,謂此書“事涉訕謗”,遂被禁毀。至光宗紹熙元年(1190)始重刊行,但內容經過刪削,已非舊觀。書末有其子吳復跋,稱所記凡二千馀則,厘為十八卷。然宋人著錄,亦有作十三卷、二十卷者。自元初以后,刊本又絕。今本乃明人自秘閣抄出,缺首尾二卷,遂以第二卷、第十七卷各分為二,以足其卷數,實已非完帙。書中分為事始、辨誤、事實、沿襲、地理、議論、記詩、謹正、記事、記文、方物、樂府、神仙鬼怪等十三類。又有其他傳本,于分卷、分類及次序上,稍有差異。該書記載史事、考辨詩文典故、解析名物制度,資料豐富,援引廣泛,且保存有許多已佚文獻資料,故頗為后世所重。《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稱其“援據極為賅洽,辨析亦多精核。當時雖惡其人,而諸家考證之文,則不能不征引其說,幾與洪邁《容齋隨筆》相埒。置其人品而論其學問,棄其瑕纇而取其英華,在南宋說部之中,要稱佳本,則亦未可竟廢矣”。書中亦多記詩、考詩、論詩之語,尤重于考辨詩句用字、用事來歷出處。然其卷五“沿襲”類所載,與《優古堂詩話》幾乎全同,不知孰先孰后。大抵吳曾論詩,本江西詩派“無一字無來歷”之說,主張熟讀前人詩作,沿襲前人詩意或用語,進行點化、改造。故書中大量標舉前后相承相襲之詩句,加以比較鑒裁,或稱其“辭意益工”,或稱其“不失為佳”,或稱其“終不能及”前人。書中認為“沿襲”不等于“蹈襲”,反對《冷齋夜話》所稱引的“奪胎換骨”說,指其為“妄語”,力辨“山谷作詩,所謂‘一洗萬古凡馬空’,豈肯教人以蹈襲為事乎”?其論詩又注重煉字、立意,并于前人用事之誤多所辨正。所論以杜甫、王安石、蘇軾三家詩為多。又多征引宋人詩話筆記,如《夢溪筆談》、《西清詩話》、《王直方詩話》、《潘子真詩話》、《冷齋夜話》、《洪駒父詩話》、《緗素雜記》等,并予以補苴糾謬,所論亦多可取。有上海古籍出版社校點本(1979年重版)。
上一篇:詩詞研究·詩學概念·胸襟
下一篇:詩詞研究·主要詩集·別集·范石湖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