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代詩歌總集· 古詩歸》新詩鑒賞
古詩流派選本,十五卷,明鐘惺、譚元春合編。
惺(1547~1624)字伯敬,號退谷,竟陵(湖北省天門縣)人。萬歷進士,官至福建提學僉事。論詩反對擬古,提倡獨抒性靈,描寫“幽深孤峭”的境界。為竟陵派創(chuàng)始人。元春(1586~1673)字友夏,竟陵人,天啟末鄉(xiāng)試第一,為竟陵派中堅。
鐘、譚論詩,主張詩應寫“真有性靈之言,常浮出紙上,決不與眾言伍”。對于因為前、后“七子”的提倡而形成的“滯熟木陋”的詩風十分不滿。他們說:“古人以此數(shù)者收渾沌之氣,今人以此數(shù)者喪精神之原。”他們用此選本貫徹詩應在“精神上求變”之宗旨,提倡“幽深孤峭”的藝術風格。目的在求古人真詩所在,以糾正前、后“七子”的膚廓之病。在選詩之后時有評語,但因為其見解不高,往往“點逗一二新雋字句,矜為玄妙”。有時還鬧出笑話,如謝靈運《登廬山絕頂望諸嶠》詩,六句,是殘篇,鐘、譚二氏把它作為完整詩篇選入,并說:“六句質(zhì)奧,是一短記。”還說:“他人數(shù)十句寫來,未必如此樸妙。如此大題目,肯作三韻,立想不善。”據(jù)我所知至少還能為此詩補上四句,鐘、譚二人的褒揚,仿佛是廉價的奉迎。對于“連篇之詩,隨意割裂”,“古詩字句,多隨意改竄”,也為后人所不滿。其入選之詩也有不盡適合之處,如焦贛《易林》之語為卜筮文字,列入選本似不妥。
有明萬歷間刻本。
上一篇:《詩詞曲論·詞論·詩余圖譜》簡介介紹
下一篇:《歷代詩歌別集·唐五代部分·錢考功集》簡介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