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論著·論衡
反傳統思想的哲學名著。東漢王充著?!墩摵狻?的意思,據王充自己解釋,就是 “論之平”,就是 “銓輕重之言,立真偽之平”,對世俗之論進行衡量裁評。近代章太炎的 《國故論衡》,就是仿 《論衡》而取名?!墩摵狻啡珪舶耸迤?,多為論辯之文,王充在書中以感性經驗和邏輯推理為依據,對讖緯之學以及當時流行的種種虛妄之說,進行了全面駁斥。王充自謂其主旨: “ 《論衡》者,一言以蔽之: 疾虛妄?!蓖醭洳恍派瘢恍判?,明確宣告:“天道,自然也,無為; 如譴告人,是有為,非自然也。” 又說:“天地合氣,萬物自生,猶夫婦合氣,子自生矣?!?而人生天地之間,不過是 “因氣而生,種類相產”,與動物同為物,“雖貴為王侯,性不異于物”。人與動物的區別,在于人為 “萬物之中有智慧者”,“天地之性人為貴,貴其知識也”。他將禹母吞薏苡草而生夏禹、契母吞燕卵而生商契、后稷母履大人跡而生后稷的神話通通斥為 “虛妄言”。甚至不避忌諱,要打破西漢開國皇帝劉邦感生的神話。據 《史記·高祖本紀》: “劉媼嘗息大澤之陂,夢與神遇,是時雷電晦冥,太公往視,見蛟龍于上。已而有身,遂生高祖?!?也就是說,漢高祖是 “龍子”。王充在 《奇怪篇》 中說: 同類動物才能互相交配,而且 “子性類父”。如果高祖是 “龍子”,傳說 “龍能乘云”,高祖也應當能乘云,但事實并非如此。這在當時可謂 “膽大包天”。不僅如此,王充還對圣人孔子加以詰難,他在 《問孔篇》中說: “世儒學者迷信經師,盲從古人,以為圣賢所言,句句正確,專精講習,不知難問。其實,圣賢下筆造文,用意詳審,尚不能說盡得其實,何況倉促吐言,怎能句句皆是?” 例如,孔子曾慨嘆: “鳳鳥不至,河不出圖,吾已矣夫 (我這輩子算了吧)!” 明王在上,則鳳鳥至,河出圖,孔子自傷不遇明王,故瑞應不至。王充詰難道: 五帝三王皆是致太平的明王,但并非都有鳳鳥河圖的瑞應; 漢孝文帝是公認的明君,史書卻并不見有風鳥河圖的記載。如果孔子生在孝文帝之世,非要以鳳鳥河圖為太平瑞應,那他還是會感嘆: “吾已矣夫!”又如,子貢問政,孔子回答: “足食,足兵,民信之矣?!笨鬃佑终f,如果迫不得已,三者只留其一,就先去兵,后去食,理由是: “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 王充詰難道: 《傳》 曰: “倉廩實知禮節,衣食足知榮辱?!?如果國家無食,民餓,就會不顧禮儀,“信” 又怎能成立? 這類非圣的言論,并非出于一時意氣或逆反心理,而是深思熟慮的結果。王充的思想在傳統社會中自然被視為異端邪說,為正統學者所不道,故其《論衡》流傳不廣。
上一篇:文學·文人·蒲松齡
下一篇:文學·文體·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