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范疇·性
儒教倫理哲學的基本范疇,即人的本性。性字的原義是“生”,與生俱來,故稱作 “性”。《禮記·中庸》說: “天命之謂性。”所以現在人們還把與生俱來的本性叫作天性。人的天性是什么?是惡,是善,還是無善惡? 一句話,人性的本質是什么,這便是儒教倫理的一個中心命題。孔子非常謹慎,只是說: “性相近,習相遠。” 這只是對現象的客觀陳述,并沒有作道德判斷。孔子的學生子貢回憶說: “老師關于文獻方面的學問,我們聽得到; 老師關于性和天道的言論,我們卻聽不到。”孔子死后,這個 “性” 卻成了熱門話題。孟子主張 “性善”,荀子主張 “性惡”,董仲舒則將 “性” 分為上中下三等,有“圣人之性” (善)、“中民之性”(善 惡 相 間) 和 “斗 筲 之 性”(惡)。關鍵在于對 “性” 的解釋不一樣,于是結論也就不同。因為,與生俱來的本性究竟包括哪些東西,這實際上是一個見仁見智的問題。到了宋代,隨著對人自身認識的加深,人性問題更成了理學家探討的焦點。程頤認為,性就是所謂 “天理”: “在天為命,在義為理,在人為性,主于身為心其實一也。” 也就是說,所謂“性” 就是天賦道德,是 “天理”在人身上的具體體現,當然是純然至善的。這顯然是孟子 “性善”論的翻版。關鍵問題是,在現實生活中,同一個人就可能有善惡邪正是非,絕對的善和絕對的惡都是倫理學上的假設。于是張載就將人性一分為二,“天地之性”和 “氣質之性”,這就是善惡的來源。張載用了一個現代人無法說清、而古代人卻心領神會的概念來描述人性的起源,這個概念叫作 “氣”,人就是由這個“氣” 構成的。而 “氣” 又分清濁,得清氣者就是圣人,得濁氣者就是中間人物,得最濁之氣者就是惡人。氣有清濁,所以人性有善惡,這就是氣質之性,是人生下來后才具有的本性,有善有惡; 而在人未生之前,人就具有一種純然至善的 “天地之性”,人之所以有善惡,就在于后天的 “氣質之性”障蔽了先天的 “天地之性”。朱熹在張載二分法的基礎上,進一步將人性分為 “天理” 與 “人欲”,天理是善的來源,人欲是惡的來源。圣人不是生來沒有人欲,而是能夠滅盡人欲; 惡人不是沒有天理,而是人欲橫流,天良喪盡。這代表了宋以后儒教對人性的基本看法。顯然,儒教的人性論,總是從社會人的角度來評判人性的善惡,始終沒有從自然人本身的角度來分析人及人性的弱點,時過境遷,儒教的人性論就顯得非常膚淺,對現代人也就失去了啟示的意義。
上一篇:哲學·人物·張載
下一篇:政治學·人物·慈禧太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