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學·儒教·附:經學·尚書
儒教經典。又稱《書經》,簡稱 《書》。尚即上,《尚書》就是上古以來之書,“書” 在這里就是 “史” 的意思,后來的《漢書》、《隋書》、《新唐書》等史書名,都是模仿 《尚書》 而來。據說,上古設有左史和右史兩種史官,專門負責記載君主的言行,左史記言,右史記事,記事之史就是 《春秋》,記言之史就是 《尚書》。實際上,《尚書》是一部上古君王的文件匯編,上至堯舜,下迄春秋秦穆公,分為典、謨、訓、誥、誓、命等六種文體。漢儒認為是由孔子編定,尊而名其為 《尚書》。據鄭玄說,尚即上天,“尚書” 就是 “天書”。傳說,孔子最初編定的 《尚書》 共一百篇,秦始皇焚書之時,濟南伏生私將 《尚書》藏于自家墻壁之中。其后天下大亂,伏生流亡在外,等到漢朝建立,伏生返回家園,視其所藏《尚書》,只找到二十九篇,遂教于齊魯之間,并用漢代通行的隸書寫定,故稱 《今文尚書》,后被漢武帝立為官學。武帝末年,魯共王劉余拆除孔子在曲阜的故宅,欲擴建其王宮,卻在墻壁中發現了一些用蝌蚪文寫成的儒教經典,其中就有 《尚書》,孔子的后代孔安國得到后,拿它去和通行的今文經比較,結果多出十六篇,而且字句也有不同。這部從孔壁中發現的 《尚書》 因為是用漢以前的蝌蚪古文寫成,故稱《古文尚書》。《古文尚書》在魏晉之間莫名其妙地失傳了,東晉元帝時,一位名叫梅賾的官員奏上 《古文尚書》 五十八篇,還有孔安國寫的 《序》 和 《傳》。朝廷不辨真偽,遂立為官學,唐孔穎達奉敕編纂 《五經正義》,即采用梅賾所獻 《古文尚書》。從此,這部 《古文尚書》便成為通行至清代的唯一版本,也就是我們今天在 《十三經注疏》 中見到的 《尚書》。但是,其中有些篇章的詞語及詞氣頗不類古,從宋代開始,歷代都有人對這部 《古文尚書》 的真實性提出懷疑。直到清初,才由著名考據家閻若璩徹底揭開了這個千年之謎,原來這部被東晉以后歷朝尊為圣經的《古文尚書》,包括孔安國的 《序》和 《傳》,都是造假,并非真本。梅賾所獻 《古文尚書》 實際上是今文和古文 《尚書》 的混合本,其中有二十五篇是偽造,現在被冠以 “偽古文尚書” 的惡謚。平心而論,現存的這部 《尚書》,包括其中二十五篇 “偽古文”,自有其價值。第一,無論真偽,它畢竟對古代中國人產生過深遠的影響; 第二,其中畢竟還有大半篇章是真本; 第三,即使是二十五篇 “偽古文”,恐怕也不可能全是“向壁虛構”,理應有所依據。《尚書》是華夏民族的思想寶庫,它為古代中國人提供了許多思想,例如: “天聰明自我民聰明,天明畏自我民明威”,“人為萬物之靈”,“民之所欲,天必縱之”,“人惟求舊,器非求舊,惟新”,等等。宋代理學家曾抽出 《大禹謨》 中 “道心惟微,人心惟危;惟精惟一,允執厥中” 四句,美其名曰 “十六字心傳”,即歷圣心心相傳的修身秘訣。至于 《洪范》中的五行觀念,對古代中國人思維模式的影響,就更是一言難盡。
上一篇:文學·文體·小說
下一篇:文學·文人·屈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