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詩歌·楚辭·屈原》鑒賞
屈原(前340—前278)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則,字靈均。戰國時楚國人。他是楚王同姓貴族,曾任左徒、三閭大夫等官職。學識豐富,政治理想遠大,主張任用賢能,修明法度,聯合抗秦。他曾輔佐楚懷王參議國事,處理內政,應對諸候,盡得信任。后為同僚上官大夫靳尚所讒,為懷王疏遠;頃襄王時,更因令尹子蘭之忌,被逐出朝廷,流放江南。最后,他鑒于國政日益混亂,并為秦國侵凌,幾于危亡,悲憤憂郁,自沉于汩羅江。是年為楚頃襄王二十一年(前278)五月五日。后世將此日定為緬懷屈原的紀念日。
屈原是我國最早的偉大詩人,是“騷體”的創始者,作品有《離騷》、《九章》、《九歌》和《天問》等。它們熱烈地表現了作者進步政治理想,堅決與黑暗現實抗爭的性格和熱愛祖國的精神。作品中運用了大量神話傳說和奇妙比喻,想象豐富,文辭絢爛,是我國古代浪漫主義詩歌的典范。西漢劉向輯集屈原、宋玉及漢代東方朔、淮南小山等人的作品為《楚辭》,東漢王逸為其作注名《楚辭章句》,宋代朱熹有《楚辭集注》。
上一篇:《隋唐五代宋清詩詞·隋唐詩歌·劉禹錫》鑒賞
下一篇:《漢魏兩晉南北朝詩歌·南北朝詩歌·南北朝文人詩歌·庾信》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