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沈起鳳
嘉靖間,冢宰嚴公,擅作威福。夜坐內廳,假兒義子,紛來投謁。公命之入,俱膝行而進。進則崩角在地,甘言腴詞,爭妍獻媚。公意自得曰:“某侍郎缺,某補之;某給諫缺,某補之。”眾又叩首謝。起則左趨右承,千態并作。
少間,檐瓦窣窣有聲,群喧逐之。一人失足墮地。燭之,鶉衣百結,癡立無語。公疑是賊,命執付有司。其人跪而前曰:“小人非賊,乃丐耳。”公曰:“汝既為丐,何得來此?”丐曰:“小人有隱衷,倘蒙見宥,愿稟白一言而死。”公許自陳。曰:“小人張祿,鄭州人。同人丐者,名錢禿子。春間商賈云集,錢禿所到,人輒恤以錢米;小人雖有所得,終不及錢。問其故,錢曰:‘我輩為丐,有媚骨,有佞舌。汝不中窾要,所得能望我耶?’求指教,錢堅不許。因思公門下,乞憐昏夜者,其媚骨佞舌,當十倍于錢。是以涉遠而來,伏而聽,隙而窺者,已三月矣。今揣摩粗就,不幸蹤跡敗露。愿假鴻恩,及于寬典。”公愕然。繼而顧眾笑曰:“丐亦有道。汝等媚骨佞舌,真若輩之師也。”眾唯唯。因宥其罪,命眾引丐去,朝夕輪授。不逾年,學成而歸。由是,張祿之丐,高出錢禿子上云。
鐸曰:“張祿師嚴冢宰門下,若嚴冢宰門下又何師?曰:‘師嚴宰。’前明一部百官公卿表,即乞兒淵源錄也。異哉張祿,乃又衍一支。”
——《諧鐸》
〔注釋〕 冢宰嚴公:宰相嚴嵩。嚴為明嘉靖權相。 投謁:請求接見。 崩角:叩頭在地而有聲。 侍郎、給諫:皆官名。 鶉(chún)衣百結:形容衣服破舊,補丁很多。 執付有司:拿住交主管官吏。 宥(yòu):寬恕、赦罪。 恤(xū):救濟。 佞舌:能說會道,會諂媚人。 窾(kuǎn)要:關鍵、要害。 若:至于。 衍:蔓延。
這是一個政治笑話,意在抨擊官場腐敗,雖托之于明代嘉靖時權相嚴嵩,實際上乃指當時炙手可熱、氣焰熏天的權臣和珅(《諧鐸》成書于乾隆五十六年前后,正是和珅極盛之時)。他本出身于滿洲官學生,在鑾儀衛當差,因偶然機遇,被乾隆賞識,于是扶搖直上。自乾隆四十二三年后,倚之益專,乾隆對和珅的信任遠遠超過嘉靖對嚴嵩的信任,柄政二十余年,無人敢有異議,更無人敢于彈劾,其勢力遠勝于嚴嵩。和珅倚勢弄權,外而封疆大吏、領兵大員,內而掌銓選、理財賦、主諫議、持文柄者,多為其私人。大小臣工,順其意則立時榮顯;稍露風骨,則摧折隨之。群臣士大夫多畏其勢焰,競相獻納,達官貴人,亦投其所好,奔走其門,以固其位。官場的腐敗促成了清代由盛轉衰,它也引起許多正直人們的不滿。許多野史筆記對此有所記載(如禮親王昭梿的《嘯亭雜錄》)。
傳統的儒家觀念重視士大夫的人格的力量,并認為這是實現進步政治理想的關鍵。孔子的仁學高揚了個體人格的主動性和獨立性。孟子更是贊美大丈夫的“貧賤不能移、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高尚人格。思想家們之所以強調人格的道德力量,就是因為只有具備了高尚的人格才能殺身成仁、舍生取義,才能為公眾的事業而獻身。至于脅肩低眉、以媚權右,只能是只關心個人私利者之所為,向來為正直的人們所不齒。按照儒家理想認為官吏是上報君國、下安黎庶的。做官應有獻身精神,因此,要“建官惟賢,位事惟能”(《書·武成》)。此篇中寫到的官吏既不“賢”,也無“能”,其唯一的特長是媚骨佞舌,這樣的官吏怎么能為國為民呢?他們只能是當時政權和社會的蛀蟲和腐蝕劑,直到政權垮臺、社會崩潰為止。
這篇故事構思巧妙,描寫生動。故事開始概述了嚴嵩門下左右趨進奉承的種種丑態。他們“膝行而進”,磕頭山響,“甘言諛詞”,“爭妍獻媚”。嚴嵩是夜坐內廳,躊躇滿志,洋洋自得,像打發乞丐一樣給其門下分官。門人得到甜頭后,再一次叩謝,“千態并作”,真是一幅百丑圖。此時乞丐張祿出場。作者運用了制造懸念的手法,描寫了他如何暴露,如何失足墮地,如何在華堂明燭之前“癡立無語”,直到嚴嵩宣布把他交給有關官吏處理,他才稟明其偷學媚骨佞舌的來意。嚴聽后“愕然”,又驚又怪,但他畢竟是聰明的,馬上就想通了,“顧眾笑曰”:“丐亦有道,汝等媚骨佞舌,真若輩之師也。”“媚骨佞舌”這種品行是做得說不得的。嚴嵩這種打穿后壁之言是對其門人的最大侮辱,撕下他們的面皮(因為中國傳統中最善于給惡行以美名,如這“媚骨佞舌”就不妨名之為“敬老尊賢”)。可是眾人并不以為恥,唯唯稱是。可見其媚至骨,無可藥救。后張祿得到官僚們的真傳,學成而歸,其道果在錢禿子之上。乞丐之道與作官之道相通,而且前者遠不及后者精深博大,這是多么尖刻而又深刻的諷刺。作者最后點題的話中,有兩點進一步深化了主題。其一,作者提出嚴嵩門下何師的問題,并指出他們“師嚴宰”。這說明封建社會官場奴化,由來遠矣,不單純是嚴嵩幾個門人的問題。另一方面也指出專制與奴性是一個問題的兩面。正如魯迅所說:“專制者的反面就是奴才,有權時無所不為,失勢時即奴性十足。”(《諺語》)嚴嵩在他門下面前派頭十足、頤指氣使,役百官如奴才;他在皇帝面前也如其門下在他面前一樣,而且有過之無不及,因此才得到皇帝的信任和倚重,由此可見是舉國上下皆奉行乞丐之道。其二,作者一針見血地指出:“前明一部百官公卿表,即乞兒淵源錄也。”當然,這不只是說明代,而是泛指封建社會的腐敗時期。封建社會崩潰之前,官場先爛,官場的腐敗進一步促成社會的坍塌。這是封建社會不可避免的歷史命運。也許,這一點并未被作者意識到。
上一篇:《譙樓鼓聲記·〔明〕祝允明》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貧士·〔明〕趙南星》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