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學派·道學
宋代理學的一派。因其以繼承 “道統” 相標榜,故稱“道學”。“道學” 之名雖起于北宋,但“道統” 之說卻始倡于唐代韓愈。韓愈在 《原道》一文中認為,古代有一歷圣相傳的道統,“堯以是傳之舜,舜以是傳之禹,禹以是傳之湯,湯以是傳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傳之孔子,孔子傳之孟軻,軻之死,不得其傳。” 也就是說,漢唐儒學都非孔孟道統真傳,而是 “修正主義”。韓愈當時的目的,是為儒學爭中國文化的正統地位,以與佛道二教抗衡。這一思路啟發了宋代理學家,他們以此為根據,聲稱漢唐諸儒說的全是自己的思想,而非圣人本義。他們大膽拋開漢唐注疏,要直接上承孔孟千載不傳的道統,從而形成了一個影響非常巨大的學派,開辟了儒學發展的新時代。這一派代表人物主要包括北宋的周敦頤、邵雍、程顥、程頤、張載等,而由南宋朱熹集其大成,故 “道學” 一詞后來特指 “程朱理學”。道學是漢唐經學的反動,是宋代思想解放的產物,其所追求的不是科舉功名,而是一種文化使命和道德使命,用張載的話說: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因此,道學在兩宋時曾充滿了勃勃生氣與獨立精神,令人思想為之一新。從哲學的角度說,道學家的最大貢獻是創造了 “天理” 這一范疇,深化了儒家的本體論和認識論。道學家所謂 “天理”,類似黑格爾所謂的“絕對精神”,又近似現代哲學家所謂的 “規律”。宇宙萬物的秩序就是這一 “天理” 的顯現,道學家稱為 “理一分殊”,朱熹曾經用“月映萬川”來比喻這個道理。但正如傳統儒學一樣,道學最關注的當然并不是宇宙萬物,而是人類社會,尤其是人格的自我完善。這就是朱熹所概括的 “存天理,滅人欲” 的主張。道學家在 “道統” 的名義下,力圖將傳統道德價值系統建設為人的精神家園,因此過分講究道德修養對人生的意義,結果導致泛道德主義,流為一種偽善。但是,在古代,確實有一批真正信仰道學的士大夫,為世人樹立了人格楷模。道學原來是作為官學的一種反動而出現的新思潮,在兩宋時,曾被當權者詆為 “偽學” 而遭到禁止,但元代以后,道學卻受到統治者尊崇,成為新的官學。
上一篇:哲學·范疇·道
下一篇:宗教學·佛教·道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