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學·國家·契丹
古民族名。原是東胡中鮮卑族的一支,生活在蒙古草原上,是一個逐水草而居的游獵民族。“契丹” 一名最早見于 《魏書·契丹傳》,也就是說,直到北魏時代 (公元五世紀),契丹才開始活躍在北中國的歷史舞臺上。關于契丹的來源,相傳有一男子乘白馬順土河 (今內蒙古老哈河)而下,在潢水 (今內蒙古西拉木倫河) 與一女子相遇,結為夫妻,成為契丹的始祖。他們共生八子,各居一處,形成了契丹 “八部”。在唐代,契丹曾臣服于突厥,然后在太宗李世民時歸附唐朝,其首領被唐王朝賜姓 “李”,并被任命為都督,管轄契丹舊地。唐代后期,契丹八部結成部落聯盟。公元907年,耶律阿保機被推舉為可汗,陸續征服突厥、吐渾、黨項、沙陀等部,成為北方的霸主。公元915年,阿保機設計殺死其他七部首領,第二年即按照中原的方式,宣布正式即皇帝位,國號 “契丹”,后改稱 “遼”,建元 “神冊”。耶律阿保機死后,被尊為太祖,其子耶律德光即遼太宗繼續向南擴張,后晉石敬瑭為了當 “兒皇帝”,不惜以出賣燕云十六州,換取契丹的支持,契丹從此可以長驅直入中原。北宋雖然結束了五代十國的分裂割據,卻始終無力收回燕云十六州。北宋曾數次征遼,宋真宗甚至御駕親征,結果都以失敗而告終,只能以每年輸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的代價,來換取和平。遼的疆域包括今河北、山西、東北大部及蒙古草原,比北宋的版圖大整整一倍,不但是北宋無可奈何的勁敵,而且威震中亞和歐洲。俄語稱中國為 “Китай”,就是契丹的音譯。契丹在北方的統治延續了二百多年,直到北宋亡國前夕,被金兵所滅。契丹貴族逃亡今新疆一帶,建立西遼,又茍延殘喘了近百年,直到十三世紀初被蒙古鐵騎掃平,才永遠退出中國的歷史舞臺。有趣的是,這樣一個威震中外的民族,在其立國之初,竟然還沒有自己的文字,更沒有成文法律,后來才仿照漢字創造契丹文。耶律阿保機一字不識,更沒有讀過兵書或經史名著,只能令人嘆為“天縱之才”。
上一篇:哲學·范疇·太極
下一篇:宗教學·儒教·附:經學·孔穎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