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感應篇》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道教經書,簡稱《感應篇》,作者不詳。《太上感應篇集注》云:“太上者,道門至尊之稱也,由此動彼謂之感,由彼答此謂之應,言善惡感動天地,必有報應也。”《太上感應篇》開篇明義:“禍福無門,唯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書中寫道,人身有“三尸神”,時刻記錄人的罪惡,并于庚申日上報天庭。根據罪惡的輕重大小決定人命壽夭;非義而動,背理而行,則短命而死,如罪有余辜,還將殃及子孫。所謂“是道則進,非道則退”,則“天道佑之,福祿隨之,眾邪避之,神靈衛之,所作必成,神仙可冀”。若改惡從善,則將轉禍為福。該書主要思想為“天人感應”、“因果報應”,以儒家道德規范和道釋宗教規戒為立身處世之準則,但又與佛教觀念保持著一定的距離,更加重視現世,更加珍惜現實存在的生命。所以“欲求長生者”,就必須回避大大小小“有數百事”的過錯,這實質上就是道教人生哲學的體現。因此,該書大談行善的好處,它把道教宣揚的人生最高境界——得道成仙的理想下面,豎起了一架可以登臨的梯子,即現實的行善的態度。書中鮮明地列舉了26條善,170條惡。這些善惡的標準具體化到家庭生活、倫理綱常、人際關系之中,成為人們行有依據的生活準則。經文中“積德累功、慈心于物”的佛家精神,“忠孝友悌,敬老懷幼”的儒家倫理,顯示出北宋時期道、佛、儒三教合流的趨向。由于它在道教的身上披上了佛教的袈裟,又從虛無的說教躍至現實的封建倫理準則的建立,因而頗得歷代統治者青睞、宋、元、明、清幾代盛行不衰。但在元代,它既當過寵兒又當過棄兒。這就是元世祖在位前后那一場佛道論辯鬧劇所波及到的對“偽道經”的禁毀。開始還沒將它列入禁書目錄,后來由于擴大了禁書范圍才無從幸免了。
《正統道藏》有南宋李昌齡傳《太上感應篇》30卷,《重刊道藏輯要》有《太上感應篇集注》等,《道藏精華錄百種》有《太上感應篇樾義》2卷。另有刻本、注本多種。此書還流傳東亞各地,日本德川時代也曾翻刻出版。
上一篇:《天府廣記》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下一篇:《太玄》作品簡析與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