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范疇·天理人欲
儒家哲學范疇。“天理” 和 “人欲”作為兩個意義相對的倫理學范疇,最早出自《禮記·樂記》: “人化物者也,滅天理而窮人欲者也。” 按照傳統解釋,意思是: 人被外物所化,故泯滅其自然清靜的天性,而恣縱其情欲。下文接著說: 結果,就產生了悖逆詐偽、淫逸作亂、強凌弱、眾暴寡以及老幼孤獨不得其所等等現象,所以先王要制訂禮樂,來節制人欲。但在唐以前,儒家多講人倫,講修齊治平,偏于外,所以 “天理” 和 “人欲”也不是什么熱門話題。到了宋代,由于受到佛道二教的嚴重挑戰,儒學開始調整,即從外轉向內,轉向被佛道二教尤其是禪宗獨占風光的心性世界,于是 “天理人欲” 之辨就成了儒學的中心話題。程顥、程頤兄弟甚至把 “天理”作為最高范疇,但 “天理” 的義蘊卻是程氏兄弟 “自家體貼出來”的。據說,有一個 “不為堯存,不為桀亡” 的永恒之 “理”,自然世界和人類社會不過是這一 “理”的體現,這顯然是受到佛教華嚴宗 “理一分殊” 的啟示。具體到人來說,這個天理就是 “性”,就是人心中的善端,即仁義禮智信,這些都是人生而具有的; 與天理對立的,便是所謂人欲,而人欲就是惡端。程頤的三傳弟子朱熹對“天理人欲” 作了更精細、更深入的分析,指出天理人欲都是與生俱來的,即使是圣人,生下來也不可能沒有人欲,“人之一心,天理存則人欲亡,人欲勝則天理滅 “,只要能 “革盡人欲,復盡天理”,便能超凡人圣。近代以來,程朱理學 “存天理,滅人欲” 的主張在大多數中國人心中已經聲名狼籍,尤其是程頤針對寡婦再嫁問題發表的 “餓死事小,失節事大” 的看法,更是為人不齒。其實,程朱所謂 “人欲” 并非指 “飲食男女”,而是指在 “飲食男女” 方面過度的追求,“滅人欲” 也并非主張消滅食色二欲,而是清心寡欲,要人過一種克己的圣賢生活,這在某種意義上,與佛教的出家、道教的絕俗殊途同歸。
上一篇:宗教學·道教·天師道
下一篇:史學·史籍·太平御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