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三藏取經詩話》的主要內容,《大唐三藏取經詩話》導讀
《大唐三藏取經詩話》,又名 《大唐三藏法師取經記》,是一部詩話體的話本。作者不詳。《大唐三藏取經詩話》分上中下3卷,17則,系巾箱本,舊藏日本高山寺,后歸大倉喜七郎。上卷缺第1則,中卷缺第7則結尾和第8則前半部分。該書卷末有“中瓦子張家印”字樣。南宋吳自牧《夢粱錄》曾提到臨安府的街道“中瓦子”和書店“張官人經史子文籍鋪”,王國維認為中瓦子張家就是張官人經史文籍鋪,故定此書為宋刊本(見《大唐三藏取經詩話跋》)。但他在《兩浙古刊本考》中又認為是元代刊本。魯迅認為張家可能延續(xù)到元代,“則此書或為元人撰,未可知矣?!?《中國小說史略》)另一種名《大唐三藏法師取經記》,亦為3卷17則,但不以上、中、下分卷,而以一、二、三分卷。舊亦藏高山寺,后歸德富蘇峰成簣?zhí)梦膸?。此書系大字本,一般也認為是宋刊本或元刊本。此書殘缺更多,第1卷缺1、2、3則,第2卷全缺。兩書名稱雖異,內容悉同?!洞筇迫厝〗浽娫挕酚?916年羅振玉影印本,1954年古典文學出版社排印本等,今有中華書局《大唐三藏取經詩話詳注》本?!洞筇迫胤◣熑〗浻洝酚辛_振玉《吉石庵叢書》本。1955年文學古籍刊行社據羅本影印《大唐三藏取經詩話》,同時將《大唐三藏法師取經記》 附印于后。
《大唐三藏取經詩話》是現存最早的以唐僧取經為題材的文學作品。第1則已缺,從第2則起,故事內容梗概為:玄奘等6人遇一白衣秀才,自稱為“花果山紫云洞八萬四千銅頭鐵額獼猴王”,來助和尚取經,改呼為“猴行者”。于是借行者神道,得入大梵天王宮,法師講經畢,天王賜隱形帽、金環(huán)錫杖、缽盂3件法寶。復返下界,經香林寺,履大蛇嶺九龍池等險地,俱靠行者法力,安全通過。又得深沙神身化金橋,渡過大水,出鬼子母國女人國而達王母池處。法師命行者偷桃,行者取一枚7000歲者,因形如小孩,法師不敢食,行者使之化為一枚乳棗,法師吞入口中。最后至天竺國,求得經文5400百卷,而獨缺《多心經》,回至香林寺,定光佛始授《心經》。7人歸來,皇帝郊迎,諸州奉法。至七月十五日正午,天宮乃降下采蓮舡,法師乘之,向西仙去。后唐太宗復封猴行者為銅筋鐵骨大圣。書中取經僧徒共7人,還沒有出現豬八戒、沙僧的形象,故事情節(jié)與吳承恩的《西游記》不同處也很多,所以一些學者如鄭振鐸等,認為它并不是吳承恩《西游記》的藍本。
《大唐三藏取經詩話》的形式比較特別。文中分則用序數詞,且多用 “處”字,如 “行程遇猴行者處第二”、“過長坑大蛇嶺處第六”等。每則文字長短不一,如第17則多至1600余字,第12則卻不滿百字,可見此書是說話人的底本,講說時可以隨意拉長或另加穿插。每則之后都以詩作結,故名“詩話”,但其詩句皆出于書中人物之口,類似戲曲中的下場詩,而不同于后來章回小說中的作者引詩。關于此書的寫作年代,有不同的說法。有的認為它是晚唐五代寺院“俗講”的底本,有的認為是南宋“說經”話本。
上一篇:《大同書》的主要內容,《大同書》導讀
下一篇:《大唐創(chuàng)業(yè)起居注》的主要內容,《大唐創(chuàng)業(yè)起居注》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