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學說·人口論
中國古代關于人口問題的觀點。最早注意人口問題的是戰國法家韓非。他在 《五蠹》一文中指出: “古時候,丈夫不耕,因為草木的果實就夠人吃;婦人不織,因為禽獸的毛皮就夠人穿。人口少,財富有余,故民不爭。現在,一家有五個子女不算多,每個子女再各生五個子女,祖父尚在,下面已有二十五個子孫,所以人口眾多而貨財減少,故民爭。” 人口按照1,5,25……這樣的幾何級數增長,財貨相對減少,人多財寡,這就是 “民爭” 的基本原因。但事實上,在韓非的時代,諸侯各國普遍都是地曠人稀,韓非夸大了人口增長對社會的影響,而且沒有注意到財富的增長。秦漢以后,歷代王朝都不存在人口壓力,即使在社會穩定、經濟繁榮的太平盛世,全國人口也只有五千萬左右。因此,韓非提出的人口問題沒有引起后人的任何興趣,更沒有學者對此加以深入研究。直到清朝道光時代以后,人口猛增至四億,人口眾多這才逐漸成為國家的沉重負擔。十九世紀初,著名學者洪亮吉 (1746-1809) 在其《治平篇》 中第一次對人口與財富之間的關系進行了認真分析。他說:“試以一人生三子計之,不出四代,就發展為二十多人,增加了二十多倍,而田地房屋的增加最多不過增三、五倍,所以,田地房屋之數常常不足,而戶與口卻常常過剩。”洪亮吉在馬爾薩斯之前,就清楚揭示出人口快速增長與生活資料慢速增長之間的矛盾,以及由此而產生的惡果。而且,他還指出減輕人口壓力的兩條途徑,一是 “天地調劑之法”,即通過水旱瘟疫等自然災害來減少人口; 一是 “君相調劑之法”,即國家通過墾荒、移民等方法來改變人口與田地之間的比例關系等。限于當時歷史條件與科學水平,他自然不可能提出晚婚、節育等主張。
上一篇:宗教學·佛教·五燈會元
下一篇:政治學·學說·人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