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學說·商戰
近代維新派鼓吹的強國策略。所謂 “商戰”,就是貿易戰,就是商業競爭。發展商業,參與國際競爭,從而使中國進入強國之林,這是近代維新派的共識,但將此概括為 “商戰” 這一言簡意賅的表述方式的,是廣東香山 (今中山市) 人鄭觀應(1842-1921)。鄭觀應沒有科舉功名,十七歲即開始到上海學做生意,后在英商寶順、太古等洋行當買辦,三十六歲時捐資得道員銜,受知于李鴻章,先后在上海機器織布局、電報局、輪船招商局、漢陽鐵廠等 “官督商辦”的洋務企業中任總辦,同時私人也經營過商業、航運等,是中國早期的民族資本家。他在光緒十九年 (1893) 寫成 《盛世危言》一書,其中 《商戰》一篇,首次提出以兵戰對兵戰,以商戰對商戰的觀點。他認為: “各國兼并,各圖利己,借商以強國,借兵以衛商,其訂盟立約,聘問往來,皆為通商而設。” 總之,“外洋以商立國”,中國 “欲制西人以自強,莫于振興商務。” 中國傳統重農輕商,以 “耕戰” 為富國強兵之道,面對西方列強以炮艦為后盾的經濟擴張,中國必須改弦更張,將發展商業放在第一位,即“借商以強國,借兵以衛商”。他對商業競爭移國的巨大力量有強烈感受,因此不遺余力鼓吹 “商戰”,即以主動積極的姿態參與國際商業競爭,如鴉片戰、洋布戰、用物戰、食物戰、礦產戰、外貿戰、貨幣戰等。用現代的話來說,鄭觀應所謂 “商戰”,就是以優質的本國產品 (傳統產品和現代產品) 去與 “洋貨”相敵,去占領和擴大國內外消費市場。
上一篇:文學·流派·唐詩派
下一篇:史學·史籍·四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