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歷法·三垣二十八宿
這是中國古代天文學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是最主要的星官。
(一)三垣:是指環繞北天極和比較靠近頭頂的天空星象,包括紫微垣、太微垣、天市垣三個星空區。每垣都有數量不等的星,圍成墻垣的形式,同其它星官區別開來。三垣的劃分,并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經歷了很長一段時間。紫微與天市二垣最早見于《石氏星經》(《開元占經》輯錄),在戰國時已經很明確了。太微垣出現的較晚,在唐初的典籍中才有記錄。在《步天歌》中,三垣則已完全具備,成為古人觀測星辰的重要依據。紫微垣包括北天極附近的天區,是我國黃河流域一帶(緯度約36°)常見不沒的天區部分,居三垣之中,《春秋元命苞》又稱之為中宮,即包括現代國際通用的大熊、小熊、天龍、獵犬、牧夫、武仙、仙王、仙后、英仙、鹿豹等星座,大體相當于拱極星區域。太微垣在紫微垣的東北方向,是三垣的上垣,位于北斗七星的南方,即星宿、張宿、翼宿、軫宿以北的天區,橫跨辰、巳、午三宮。天市垣在紫微垣的東南方向,是三垣中的下垣,即房宿、心宿、尾宿、箕宿和斗宿以北的天區,橫跨丑、寅、卯三宮。
(二)二十八宿:二十八宿又名二十八舍或二十八星,舍或宿都有停留的意思。二十八宿之名最早見于戰國時成書的《周禮》,其中記載有“二十有八星之位”“二十有八星之號”等,說明當時它已成為一個專有概念。二十八宿各名稱最完整的記錄也見于戰國時成書的《呂氏春秋》、《逸周書》等典籍中。把天空劃分為二十八個星區,古人最初是為了比較日、月、五星的運動,把它們作為觀測的標志。東漢王充在《論衡·談天》中說:“二十八宿為日月舍,猶地有郵亭,為長吏廨矣。”談的也是這個問題。二十八宿的名稱從角宿開始,自西向東排列,按照日、月視運動的方向,順序是:東方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北方七宿:斗、牛、女、虛、危、室、壁;西方七宿:奎、婁、胃、昴、畢、觜、參;南方七宿:井、鬼、柳、星、張、翼、軫。把黃道與赤道附近的星象劃為二十八個不相同的部分,每一部分所包含的恒星都不止一顆,從各宿中選出一顆作為測量天體坐標的標準,稱之為距星,古人對恒星位置的測定,都是以二十八宿距星作為標準的。二十八星在星空中分布疏密不均,其所占區域大小也相差很大,最大的井宿所占的赤經范圍有33度左右,而最小的鬼宿,則只有1到2度之間。古人劃分二十八宿的原則,現在眾說紛紜,莫衷一是。一種觀點認為是按月亮的恒星周期27.32天來取定的,月亮相對于恒星而言,每天自西向東運動,經過27.32天繞地球一周,又回到它初始的位置,一天經過一宿,故有二十八宿的劃分。一種觀點認為是按土星的恒星周期來取定的。古人認為土星的恒星周期為28年,它每年坐鎮一宿(秦以前土星又被稱為鎮星),但土星的恒星周期不是28年,而是29年多。第三種說法四七相配說。其中四指四象或四陸,即東方蒼龍,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將二十八宿分為四組,每組七宿,分別與東、西、南、北四個方位,青、紅、白、黑四種顏色,龍、鳥、虎、蛇四種動物相配。具體說來,東方蒼龍,包括角、亢、氐、房、心、尾、箕;南方朱雀,包括井、鬼、柳、星、張、翼、軫;北方玄武,包括斗、牛、女、虛、危、室、壁;西方白虎,包括奎、婁、胃、昴、畢、觜、參。四象的劃分是以古代春分前后初昏時的天象作為依據的,根據它們的位置,古人有“前朱雀、后玄武、左青龍、右白虎”的說法,張衡曾描述過它們:“蒼龍連蜷于左,白虎猛距于右,朱雀奮翼于前,靈龜圈首于后。”1978年在湖北隨縣發掘的戰國早期曾侯乙墓中,出土的二十八宿漆箱蓋,在斗字的四周配以二十八宿的名稱,且有白虎與青龍的圖像,說明古代二十八宿的劃分與四象關系極大(同時說明四象的產生決不晚于二十八宿,或是同時,或是更早),因而這種說法是比較令人信服的。第四種觀點則認為是古人按1+2+3+4+5+6+7=28這組數字取定的,疑點更多,不必細說。我國古代以觀象授時來判定季節。二十八宿產生之后,它在編制歷法、劃分季節、劃分二十四節氣等方面發揮了積極的有效的作用,同時它為計算太陽、月亮、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乃至流星位置,提供了標準,這是我國古代天文學家在長期觀測和實踐基礎上的一個重大的發明與創造。
古二十八宿圖
四象
英國天文學家李約瑟博士說:“現在無疑已經證實,中國古代的天文學雖然在邏輯性和實用性方面決不遜于埃及、希臘以及較晚的歐洲天文學,然而它卻是以大不相同的思想體系為基礎的。”他又進一步說:“二十八宿的界限一經劃定,不論星群離開赤道的遠近如何,中國人都能夠知道它們的準確位置。甚至當星群在地平線以下時,只要觀測和它們聯系在一起的正在頭頂的拱極星,就可知道了。”法國天文學家德爾普也說:“二十八宿的星區劃分已明確地預示了今日劃分星空區域的精密方法。”二十八星宿的劃分,在我國乃至世界天文學史上都有極其重要的意義,足可說明中國古代天文學的發達以及對世界天文學的影響。
上一篇:小說·三國演義
下一篇:古代教育·嚴幾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