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代先哲、學術流派·王充
東漢時期杰出的唯物主義思想家、文學理論家。字仲任。會稽上虞(今浙江上虞縣)人。出身“細族孤門”。少時家貧好學,常去書鋪借閱。后到京師洛陽,受業于太學,師事著名文史學家班彪。好博覽群書,而“不守章句”,常游洛陽書攤,過目即能成誦,勤于思考,不盲從傳注舊說,“遂博通眾流百家之言”,學識淵博。回歸故里后,授徒講學。早年曾做過幾任州、縣的官吏(功曹、治中),多屬幕僚性質,終因家世寒微,與權貴不合,辭官歸家,于戶牖墻壁各置刀筆,閉門不出,潛心著書。后同郡友人謝夷吾上書漢章帝,薦其才學過人,譽其為“雖前世孟軻、孫卿,近人揚雄、劉向、司馬遷,不能過也”。章帝特下詔征召他入京為官,王充適逢患病,未能成行。一直過著“貧無供養,志不娛快”的潦倒生活。漢和帝永元年間,病逝于家中。
王充一生的主要活動是著書立說,曾作有“譏俗之書”、“政務之書”、“論衡之書”、“養性之書”(見《論衡·自紀篇》),但只有《論衡》流傳至今。《論衡》30卷、85篇(今缺《招致》一篇),是他歷時30年完成的。該書首先破除了對天神的迷信。他用樸素的唯物主義觀點解釋了天的自然存在,否定了天的神秘性和神圣性,破除了當時的讖諱神學和各種荒誕虛妄的迷信觀點。同時,他也否定了圣人“神而先知”、“圣賢所言皆無非”的錯誤觀點。王充認為,天和地都是由“氣”形成,“氣”是天地萬物的基本元素。他反對讖諱神學,以燭火喻形神,“人之死,猶火之滅也。”“火滅光消而燭在,人死精亡而形存。”他否認“人之生而知之”,認為人要獲取知識,必須用人的感覺器官同外界事物接觸,通過耳聞、目見、口問才能獲得,“知能之士,不學不成,不問不知”。在文論上,他注重文章的實用價值,要起到“匡濟薄俗”、“勸善懲惡”的作用,要求內容與形式的統一,批判貴古賤今的錯誤文學觀點,這對后世很有影響。王充是我國古代杰出的唯物主義思想家,但其思想有很大局限性,在其論述天命時,認為“命”是“吉兇之主”、“自然之道”,這未免陷入宿命論的泥坑。
上一篇:古代典籍·玉篇
下一篇:歷代先哲、學術流派·王夫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