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典籍·四庫全書總目
也稱《四庫全書總目提要》。200卷。清紀昀等編撰。寫定于乾隆末,一說乾隆五十年(1785年)。據《纂修四庫檔案史料》,系乾隆六十年(1795),“校勘完竣,隋加緊刊刻畢工”。由武英殿入貯內廷四閣,又奏請照例“集工刷印”發至京城各書坊。后浙江布政使謝啟昆等將杭州文瀾閣殿本翻刻,是書廣為流傳。1965年中華書局以杭州本為底本,參校他本影印出版,并附有《四庫撤毀書提要》、《四庫未收書提要》及校勘記,為目前通行本。另有1926年上海大東書局影印本,1933年商務印書館排印本等。本書是我國古代卷帙最巨的一部解題書目。定本《總目》的著錄之書3461種,即收入《四庫全書》應刊、應抄各書,每書提要作為著錄內容列于所屬部類;存目之書為6793種,即未刻、抄于四庫而應存目各書,其提要皆以存目形式附于類末。著錄與存目兩者,合計為10254種,基本覆蓋了乾隆以上尤其是元以上的歷代要籍。《總目》卷首有乾隆帝歷次諭旨、四庫館臣進書表,館臣職名和《凡例》17條。本書編撰體例,已詳于卷首《凡例》。全書按四部分類,計經部十類、史部十五類、子部十四類、集部五類,共四十四類。類下再分子目,共66子目,如禮類下分周禮、儀禮、禮記、三禮總義、通禮、雜禮書;地理類下分宮殿疏、總志、都會郡縣、河渠、邊防、山川、古跡、雜記、游記、外記;譜錄類下分器物、食譜、草木鳥獸蟲魚;詞典類下分詞集、詞選、詞話、詞譜、詞韻、南北曲,等等。從而形成條理分明的三級分類體系。又集部中的“別集”一類,因收書甚多而以時代先后,自漢至清分為六段,雖未標明子目,實已暗分。此書集中論述各門學術的發展史,即“辨章學術,考鏡源流”的部分,主要在于四部總序、分類小序及附注案語。
本書囊括群書,于經史子集“四部之首各冠以總序,撮述其源流正變,以挈綱領”,并于四部下所分四十四類之首“亦各冠以小序,詳述其分併改正,以析條目。如其義有未盡,例有未該,則或于子目之末,或于本條之下,附注案語,以明通辨之由”。四部總序,重在闡述經學、史籍、諸子、文學的淵源、流變,評論學術門戶之爭的是非,解說四部下分類的原則。分類小序,具體陳述學術流派演變,本類中書籍取舍及設立子目的理由。遇有言猶未盡之處,則于子目或每書下附加案語補述。如此,《總目》對中國傳統學術作了一次系統總結,也兼及了古典目錄學的圖書分類理論。這部官修書目被公認為清代學術的一大成就。
上一篇:歷代先哲、學術流派·商鞅
下一篇:建筑技藝·園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