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廖燕
竹圃初葺,微雨一過,苔潔蘿鮮。予坐其中,頹如塊雪耳,何與筆墨事?而顧相引以深也。蕉紙蟲書,似以韻勝,不欲落煙食朵頤。舉向花間,倩鳥哦之。公冶子何在?聽此泠然。世無忌人,容我仙去。
——《二十七松堂集》
本篇是作者對自己在竹林間創作的題記,相當于作品自序。竹籟,指竹林間自然的音響,猶《莊子·齊物論》所謂“天籟”(自然界的音響)的一種。古人常以“天籟”稱詩歌之不事雕琢、得自然之趣者。謝莊《月賦》說“風篁成韻”,司空圖《二十四詩品·沖淡》說“閱音幽篁”,都是揭示竹籟之有詩意。作者也是這樣期許自己的創作的。這篇題記,也允屬天籟或竹籟之作,極瀟灑幽遠之致。據作者《韻軒種竹記》稱:“予于凡物之好,皆得其意而已,顧獨好竹。……蓋竹有直、虛、清、節之德,予惟取其野而已。”“野”就是“自然之趣”。該記又說,他于韻軒旁種了許多竹,常常獨自坐臥其間,飲酒吟詩,與竹有相得之意。遇有得意之句,隨手拾瓷片劃在竹上,日久消剝,字跡都像古碑苔蝕之痕,似隱似現,客人見了反以為有“韻”。本文所題,大概就是這類作品的結集吧。文章雖很短,卻情韻無限,開頭寥寥數筆,已將雨后竹圃的清新絕塵境界呈現在讀者眼前。可以設想,這種境界,與雕章琢句的酬世之作無緣,卻與孤緒幽吟相互生發。李白詩:“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意境仿佛似之。無意于造作,妙手偶得之,涂抹點劃,自成天籟,因而不想讓它們落到食人間煙火者的口頭,而只是遞請花間禽鳥去吟哦,可惜茫茫世界,哪里有公冶長(孔子弟子,相傳懂鳥語)一流人物呢?何處有知音來賞識這泠然希聲呢?司空圖《二十四詩品·實境》云:“情性所至,妙不自尋。遇之自天,泠然希音。”“希音”即《老子》“大音希聲”,意謂完美之音,其聲杳渺渾沌,不可尋辨。司空圖與本文作者,均受道家思想影響。道家文藝觀,首重自然。“泠然”,輕妙的樣子,其詞源出《莊子·逍遙游》“列子御風而行,泠然善也”。然而正如列子飛舉仍然有所依憑,故不免“旬有五日而后返”于地上。作者這里雖然飄飄欲仙,卻也難以隔絕塵囂。這世上有多少嫉忌之人,豈容他獨自逍遙呢?結語冷雋,感慨是很深的。孤懷冷韻之中,應是蘊蓄著熱血孤憤吧!
上一篇:《自題小像·〔明〕張岱》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自題詩后·〔明〕鐘惺》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