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典籍·管子·地員
一篇。相傳為春秋齊國管仲所著,據考證,實為戰國時管仲學派佚名作者所撰。《地員》是一篇論述土地及其綜合體的專文。它從土地的全部自然因素:地形、土壤、水文、植被以及人的活動等方面綜合考慮,將全國土地分為平原、丘陵、山地三個大類和十個小類。全文分為六節。第一節,論述平原地區五種土壤及其與農作物、草木、居民、地下水、呼吸、設置都邑、建立倉廩的關系。第二節,以禽獸聲音說明五聲特征,兼及律數相生。第三節,談丘陵地區15種土壤及其與地下水的關系。第四節,敘山地五種土壤及其與草木、地下水的關系。第五節,論植物生態原理、分布規律。第六節,評論九州土壤及其所宜。
本篇的主要內容有:①論述18類90種土壤。認為每類土壤,在其母質的基礎上,因具體條件的差異,又發育為青、赤、白、黃、黑五種不同色澤的土壤,分別話其性狀、生產能力及經濟價值。②指出土壤與其上生長的植物具有相應的關系。每種土壤都有其最適宜的木本與草本植物,作者將其概括為“草土之道,各有谷造”的規律。③論述植物分布與地勢相關,作者總結為“或高或下,各有草土”。如自茅至葉十二種植物自高而下的垂直分布。④論述土壤與地形、地下水、動物的關系。⑤指出地下水與地形及地質的關系。隨著地勢加高,水泉所在逐漸加深,地層的某些變化會使地下水消失。⑥闡明植物生長的群體性,說明一定的草本與木本植物相應相顯,如“其草如芳與走,其木乃樠”。⑦指出水泉的顏色、性味等,隨其深度與所在土壤而變化。⑧描述典型土壤,水泉及生物群中的典型植物形態。如生長在五蔭中的葛“赤莖黃花,谷實裂開,其葉如苑”。⑨敘述土壤、水泉與人的氣質、性格、容顏、體質、年壽、技巧及經濟生活的關系,要求人順應環境而從事經濟活動。總之,本書在自然地理上取得杰出成就,可作為今天土地分類及其他研究的參考。
上一篇:歷代改革變法運動·管仲改革
下一篇:古代典籍·管子·地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