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教育·洪仁玕
對太平天國文教政策的制定與實施產生重要影響的人物。廣東花縣人。洪秀全的族弟。1843年參與創立拜上帝會。洪、馮兩姓族人在廣東起義,他趕到后又已失敗,因而被反動派逮捕。掙脫后逃往香港,此后逗留于香港、上海等地,從事教學,研究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政治、經濟、制度等。1858年由香港取道廣東、江西、湖北等地到達天京(今南京市),受封為干王,總理政事和主持文教考試行政的文衡正總裁等職。1864年7月天京陷落,他護衛幼天王洪天貴福奔江西,后被俘并就義于南昌。
在參政之初,提出《資政新編》,這是繼《天朝田畝制度》之后的一個革新內政、建設資本主義國家的政治綱領。他認為太平天國政權要奠定“太平一統江山萬年”的基礎,就要在原有的“綱常大典、教養大法”的基礎上,努力向西方各國學習,從人事行政、革除不良習俗和提倡宗教教育以及規定政治經濟興革事項、善待輕犯、注重感化等幾方面來“擴充其訓,精巧其技”,在中國實現“新天新地新人新世界”。他把倡辦醫院、禮拜堂、學館、四民(鰥寡孤獨)院和四疾(跛盲聾啞)院等當作敦厚風俗的主要設施;把宗教、科技和文藝美術當作教化人民的三寶。他在宗教思想影響下,提出了反對一切“依妖之俗”,培養出“新心之人”,并把“德才兼備”、“體用兼賅”、“文武兼通”作為新人的理想人格而加以提倡和培養。太平天國后期,對人們強調“忠心聯濟”的道德品質和“同心同力”的實際行動。他還鼓勵科技,提倡勞動,反對不務正業的一切惰民。他提出,文風貴在樸實,一切“虛浮”之言,必須刪除和禁止;要使語言、文字、文學為太平天國政治服務,為太平天國的大眾接受,以改變“日摹書卷”的呆讀死記學風;從宇宙實事中尋求“精理名言”,由此產生農民革命需要的“大學問”。平生著作很多,有《資政新編》、《欽定士階條例》、《欽定英杰歸真》、《欽定軍次實錄》、《誅妖檄文》等。
上一篇:歷代先哲、學術流派·沈括
下一篇:天文歷法·流星雨的記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