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戲曲·漢宮秋
元代雜劇,我國十大古典悲劇之一。作者馬致遠,號東籬,大都人,生卒年不詳。元曲四大家之一,賈仲明認為他是:“戰文場曲狀元,姓名香貫滿梨園”,明人朱權評價他是:“宜到群英之上”。可見馬致遠歷來受到推崇。其雜劇作品共十五種,《漢宮秋》為代表作。該劇取材于歷史上的昭君和番的故事。關于王昭君的故事,最早見于《漢書·元帝紀》和《漢書·匈奴傳》。漢以后,筆記小說、文人詩篇、民間的講唱文學也屢次提到昭君出塞之事。馬致遠集中了歷代記載此事的成果,加以創新,寫出了《漢宮秋》。該劇是現存最早的昭君故事的戲曲劇本,它來源于歷史,卻不拘泥于歷史。劇本將昭君和番的歷史背景加以變動,將當時的民族關系寫成漢弱而匈奴強,這就點明了昭君出塞是民族屈辱的象征,是民族壓迫所造成的悲劇。這在元代民族壓迫的歷史條件下,是時代精神的一種反映,具有進步意義。
劇本情節是:漢元帝派大夫毛延壽選征宮女,毛選中王昭君,昭君自恃貌美,不肯行賄,毛延壽便把其像丑化,使昭君不得召幸。十年后,漢元帝偶然聽到昭君的琴聲,見到昭君,被其美貌吸引,大加寵幸,封為明妃。毛延壽遂潛逃出宮,帶美人圖到匈奴挑唆。單于以武力相挾,索要昭君。漢元帝被迫應允昭君出塞和番。昭君行至番漢交界處投水而死。后毛延壽被遣送回漢,漢元帝將其斬首祭奠明妃。《漢宮秋》的戲劇沖突是深刻的,是在民族矛盾的基礎上,去揭露漢廷內部的昏庸無能,具有批判力量。王昭君這一形象在中國戲曲的婦女畫廊中,以其有見識,有氣節而獨標一格,她個性的風采百年來被世人所認可所贊賞。該劇結構緊湊,縝密細致,曲辭華美,具有意境美和音樂感,同時也具有表現力。《漢宮秋》對后世影響很大,明代戲劇家湯顯祖和清代傳奇作家洪昇都曾借鑒此劇本進行創作。
上一篇:古代教育·武訓興學
下一篇:繪畫·江帆樓閣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