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繁露》的主要內容,《春秋繁露》導讀
《春秋繁露》是漢代儒學的重要著作。它是董仲舒的部分論文,由后人編輯成書的。宋人程大昌、朱熹、陳振孫等認為它是偽書。其理由是:辭義淺薄;以《繁露》篇名作全書名; 《太平寰宇記》、《通典》引 《繁露》之文,今本無有。樓大防、黃震和近人金德建力反此說。樓據羅氏蘭臺本詳細考證,證實程說不能成立,后人盡同意樓說。本書在北宋時,即有刻本流傳。《崇文總目》說:“其書卷八十二篇,義引宏博,非出近世。”南宋開禧三年(1207)胡仲方得羅氏蘭堂本為37篇,又得82篇本,后經胡榘校刻,即成為現存最早的17卷版本。此后刻印的《春秋繁露》大致都出于這一版本。現存最早 《春秋繁露》的版本,是南宋嘉定4年(1121)江右計臺刻本,現藏于北京圖書館。校注本書的較多,如惠棟、紀昀、盧文弨、凌曙等,最詳盡的是清人蘇輿的 《春秋繁露義證》。
董仲舒(前170-前104),廣川(今河北景縣)人,漢代思想家、哲學家。早年鉆研《公羊春秋》和陰陽五行學說,任景帝博士。武帝即位,他在 《舉賢良對策》中,闡述了以“天”為核心的哲學和社會政治、倫理觀點,并建議 “罷黜百家,獨尊懦術”,為武帝采納。對策后,任江都王相、膠西王相。后回家專心著述。但朝廷有大事,仍常派人向他請教。他的著述很多,保留下來的主要有 《春秋繁露》和 《史記》中的 《天人三策》等,已由后人集為 《董子文集》。
本書17卷82篇,(其中缺39、40、54),約7萬多字。論述政治、哲學、倫理、教育等觀點。有關哲學思想的主要篇目有: 《楚莊王》、《玉杯》、《十指》、《深察名號》、《重政》、《五行之義》、《五行相勝》、《循天之道》、《順命》等篇。它繼承和發展了殷周以來的神學天道觀,并與陰陽五行學說相結合,提出了一個以 “天”為最高范疇的唯心主義的哲學體系。認為“天”是創造宇宙萬物的神: “天者,萬物之主,萬物非天不生。”( 《順命》) “天”神行使陰陽五行之氣體現它主宰宇宙萬物和喜、怒、哀、樂之意志。把春季說成是陽氣當位,這時萬物競相生長,體現了 “天”神的仁、德、愛、好的心情、意志; 冬季陰氣當位,天氣嚴寒,體現了“天”神的刑、殺、哀、惡的心情和意志。社會所以有尊卑貴賤之分,是由 “天”神的“貴陽而賤陰”的意志決定的: “君臣父子夫婦之義,皆取諸陰陽之道,君為陽、臣為陰,父為陽、子為陰,……是故臣兼功于君,子兼功于父……。”(《基義》) 以五行相生、相勝附會社會人事: “天有五行,一曰木,二曰火,……此其天之序也;木生火,火生土,……此其父子也;木居左,金居右,……此其父子之序,相受而布,是故木受水,而火受木,……故五行者,乃孝子忠臣之行也。”(《五行之義》)認為人是“天”的副本: “為人者天也,……人之形體化天數而成;人之血氣,化天志而仁;……天之副在乎人,人有情性有由天者矣。”(《為人者天》)還認為人與 “天”同類: “天有陰陽,人亦有陰陽,天地之陰氣起,而人之陰氣應之而起……。”(《同類相動》)據此提出了“天人感應”說:如果君主有了錯誤,但他本人尚未覺察,“天”神即降災異(大水、旱等)警告他讓他改過;臣民如不服從統治,“天”神即降災異進行懲罰。也有認為《春秋繁露》的哲學體系是“樸素的唯物主義” 的,它的 “天”是屬自然性的。
本書的政治思想和歷史觀,主要見于 《楚莊王》、《基義》、《度制》、《立元神》、《保位權》、《王道通三》、《精華》、《天道無二》等篇。它針對西漢中期的社會形勢,提出了: “使富者足以示貴而不至于驕,貧者足以養生而不至于憂,以此為度而調均之”(《度制》)的政治理想。它極力推崇君主并加神化,把君權說成是神授的: “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故號為天子。”(《深察名號》)君主和 “天”神一樣: “立于生殺之位,與天共持變化之勢”,具有絕對崇高的權威。它接受亡秦的教訓,假借“天”意積極主張實行“德政”: “王者承天意以從事,故任德教,而不任刑。”認為君主要叫人尊敬,把國家治理好,需要用大批賢材: “欲為尊者,在于任賢,……賢者備股肱則王尊嚴而國安……圣人務眾其賢”。( 《立元神》) 還提出了所謂黑、白、赤的“三統”和 “三正”的循環歷史觀。新王朝的上臺,只要改變一下前一朝代的服裝、旗子等的顏色和正月、朔日的起止時間就好了,“若夫大綱、人倫、道理、政治、教化,……亦何改哉?”(《楚莊王》)即社會政治制度和 “天” 一樣是永遠不會變的。
本書的倫理與人性論思想,主要見于《基義》、《實性》、《陽尊陰卑》、《天地之行》、《竹林》、《五行對》、《仁義法》、《奉本》、《深察名號》等篇。提出了 “三綱”、“五常”封建倫理思想: “天為君而覆露之,地為臣而持載之;陽為夫而生之,陰為婦而助之;春為父而生之,夏為子而養之; ……王道之三綱可求于天。”( 《基義》)把 “五常” (仁、義、禮、智、信) 視為防止百姓反抗的 “堤防”,極力奉勸統治者 “修飭”: “王者修飭,故受天之佑,而享鬼神之靈”,可以得到“天”和鬼神的保佑。把人性分為“圣人之性”、“中民之性”、“斗筲之性”三品,前者是天然善的,后者是天然惡的,都不可以為性。大多數人都是“中民之性”,都需要通過帝王對他們進行教化:“天生民之性,有善質而未能善,于是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深察名號》)
《春秋繁露》把封建統治神化、倫理化和哲理化,提出了一個系統的維護封建統治的神學唯心主義思想體系,為中國封建統治思想奠定了理論基礎。在中國政治、哲學、倫理、教育、經濟等思想發展史中,有較大的影響。例如,漢代鹽鐵會議上,即有很多文學賢良引用該書的思想和資料,同桑弘羊進行論戰。東漢的《白虎通》很多觀點、資料直接抄自《春秋繁露》。對宋明理學的影響亦很大,如陳亮上孝宗皇帝書中,即大談天命和天人感應思想。朱熹把它的“正其義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思想,視為天下萬事的根本原則,寫入學則用來教育他的學生; 并把他的 “理” 說成是 “三綱”、“五常”;“宇宙之間,一理而已,……其張之為 三綱,其紀之為五常”。(《朱文公集·讀大紀》)清代公羊學復興,《春秋繁露》又被重視。張之洞引用它的思想反擊民權思潮:“故知群臣之綱,則民權之說不可行也”。(《勸學篇·明綱第三》) 康有為撰 《春秋董氏學》 將其發揚光大。
對《春秋繁露》的研究,長期以來,都偏重于文字的校釋。1957年后,對董仲舒哲學思想及其歷史作用評價的爭論,促進了對《春秋繁露》思想內容的研究,并已發表了一批論文和專著。
參考文獻
- 1. 康有為:《春秋董氏學》,上海大同譯書局刻本,光緒二十四年戊戌 (1898)。
- 2. 周輔成: 《論董仲舒思想》,上海人民出版社,1962。
- 3. 賴炎元:《春秋繁露今注今譯》,臺灣商務印書館,1984。
- 4. 周桂鈿: 《董學探微》,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89。
- 5.于首奎:《中國古代著名哲學家評傳·董仲舒評傳》,齊魯書社,1980。
上一篇:《春秋》的主要內容,《春秋》導讀
下一篇:《曹子建集》的主要內容,《曹子建集》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