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的詩·盛唐詩歌
到公元8世紀初,唐王朝出現了所說的“開元盛世”,經濟、文化發展到鼎盛。詩歌創作領域也出現大批優秀詩人,寫下內容異常豐富的詩歌。其中田園山水詩和描寫邊塞戰爭的詩占相當比重,李白、杜甫也出現在這時。下面分別作扼要介紹。
(1)田園山水詩
這類詩歌最有名的作者首推王維。王維,字摩詰,官至尚書右丞,習慣上又稱他王右丞。他受佛教思想影響,厭倦官僚生活,長期隱居于輞[wang網]川別業,熱愛自然,熟悉農村,詩寫得恬靜閑適,具有一種靜態美。如《渭川田家》:
斜光照墟落,窮巷牛羊歸。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荊扉。
雉雊麥苗秀,蠶眠桑葉稀。
田夫荷鋤至,相見語依依。
即此羨閑逸,悵然吟《式微》。
與王維齊名的詩人是孟浩然,原籍襄陽(在今湖北省),常被稱為孟襄陽。據說他曾在張九齡官署偶然遇到唐玄宗。玄宗知道他的詩名,命他朗誦詩作。他誦讀了《歲暮歸南山》,其中有“不才明主棄”(我缺乏才能,所以圣明的君主不用我)一句,玄宗聽了大不高興,說:“是你不求當官,不是我不讓你當官,你怎么能怪我!”后來他考進士沒被錄取,也沒正式做官,長期漫游和隱居,以山水詩聞名于世。他的《過故人莊》一詩流傳最廣:
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
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
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
儲光羲也是一位失意的隱士,他的《釣魚灣》寫了隱居的情趣:
垂釣綠灣春,春深杏花亂。
潭清疑水淺,荷動知魚散。
日暮待情人,維舟綠楊岸。
(2)邊塞戰爭詩
在唐代的對外戰爭中,許多文人參與進去,對邊塞和軍旅生活有親身體驗,從戎而不投筆,寫詩描繪蒼涼的邊塞風光,贊頌將士們的勇武精神,或詛咒戰爭帶來的災難,于是有了邊塞詩派。著名詩人岑參的《走馬川行奉送出師西征》有代表性:
君不見:走馬川行雪海邊,
平沙莽莽黃入天。輪臺九月風夜吼,
一川碎石大如斗,隨風滿地石亂走。
匈奴草黃馬正肥,金山西見煙塵飛。
漢家大將西出師,將軍金甲夜不脫,
夜半行軍戈相撥,風頭如刀面如割。
馬毛帶雪汗氣蒸,五花連錢旋作冰。
幕中草檄硯水凝,虜騎聞之應膽懾。
料知短兵不敢接,車師西門佇獻捷!
詩中的“走馬川”、“輪臺”、“金山”、“車師”都是常見的北方或西域地名,這里用來做地名的代號,并非實指,所以讀詩時不必求真,只注重理解詩意詩情。這首詩一開始,就大筆淋漓地描繪出西域狂風彌天、飛沙走石的惡劣環境。匈奴(代表強悍的北方民族)來犯,狼煙四起;將軍帶兵奔赴戰場迎敵。夜行軍兵器互相碰撞,盡管寒風如刀,落雪的五花馬背上依然熱汗蒸騰,很快又結成冰凌。在帳幕里起草討敵的檄文(戰書),還未等寫完,硯臺里的墨水已凍成冰塊。這樣吃苦耐勞勇武向前的軍隊,一定會使敵人聞風喪膽,不敢交戰;那我們就在車師的西門等待勝利凱旋的捷報吧!詩中表現的樂觀豪邁的氣概,正是盛唐時期時代精神的體現。李頎的《古從軍行》也很有名:
白日登山望烽火,黃昏飲馬傍交河。
行人刁斗風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營萬里無城郭,雨雪紛紛連大漠。
胡雁哀鳴夜夜飛,胡兒眼淚雙雙落。
聞道玉門猶被遮,應將性命逐輕車。
年年戰骨埋荒外,空見蒲桃入漢家。
戰爭是殘酷的。公元714年唐朝軍隊與吐蕃在臨洮的長城堡附近有過一場大戰,殺獲吐蕃數萬人。王昌齡的《塞下曲》寫到這場戰爭:
飲馬渡秋水,水寒風似刀。
平沙日未沒,黯黯見臨洮。
昔日長城戰,咸言意氣高。
黃塵足今古,白骨亂蓬蒿。
(3)李白的詩
李白(公元701—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祖籍隴西(今甘肅),先人曾流落西域,大約在李白五歲時遷至四川昌隆(今江油縣),并在此度過青少年時期。李白家境富裕,少年時飽讀百家書,表現出不凡的文學才能。同時好交游,受朋友和社會影響,喜談修道成仙,向往行俠仗義,慷慨有大志,性格豪放不羈。25歲時離開家鄉,漫游長江、黃河南北各地,結交社會名流,以詩文獲得很高的社會聲望。天寶元年(公元742年),由友人薦舉,唐玄宗召見他,任他為翰林待詔,做皇帝的侍從文人,居長安近三年,使他對宮廷和貴族社會有了直接了解。由于權臣排擠,于天寶三年(公元745年)離開長安,再度開始漫游生活。在洛陽,他與比他小11歲的杜甫相識,結下終生友誼。安史之亂開始時,他已55歲,正在宣城(在今安徽)。在安史之亂中,他懷著報國之情,應永王李璘之邀,入其幕府做事;后李璘被肅宗李亨鏟除,李白則被流放夜郎(在今貴州),中途遇赦而歸,生活于金陵(今南京)和宣城間,寶應元年(公元762年)病逝于當涂(在今安徽),享年62歲。
李白終生幻想施展抱負,干一番經天緯地的大事業。這在他的詩中隨處可見。在《上李邕》一詩中說:
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
假令風歇時下來,猶能簸卻滄溟水。
時人見我恒殊調,見余大言皆冷笑。
宣父猶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輕年少。
李白有相當數量的詩是對社會不平的揭露和抨擊,如《古風五十九首》之一首:
大車揚飛塵,亭午暗阡陌。
中貴多黃金,連云開甲宅。
路逢斗雞者,冠蓋何輝赫。
鼻息干虹蜺[ni倪],行人皆怵惕。
世無洗耳翁,誰知堯與跖。
這是諷刺皇帝身邊得勢的佞幸人物。他們坐著華貴的大車招搖過市,蕩起漫天灰塵。一些宦官(中貴)錢多得不得了,修起宏麗的住宅。替皇帝開心的斗雞人,也坐著帶華蓋的車耀武揚威。他們鼻孔朝天,噴出的氣息仿佛吹動了天空的云霞(極言其驕橫),路上行人被嚇得不敢靠近。最后詩人慨嘆,社會上再也沒有許由(洗耳翁)那樣的賢人了,誰還能分出好人(堯)和壞人(跖)呢?傳說古代的圣君唐堯要把帝位讓給許由;許由聽說后認為污染了自己的耳朵,就跑到河邊去洗耳朵,他被認為是厭棄名利的賢人。跖,是傳說中古代的“大盜”,當然是作為壞人的代名詞。唐玄宗后期政治腐敗,王朝走下坡路,李白敏感到這一點,在詩中給以暴露和諷刺。李白直接描寫人民苦難的詩不太多,但寫得極精彩,如《戰城南》:
去年戰,桑干源;
今年戰,蔥河道。
洗兵條支海上波,放馬天山雪中草。
萬里長征戰,三軍盡衰老。
匈奴以殺戮為耕作,古來惟見白骨黃沙田。
秦家筑城備胡處,漢家還有烽火燃。
烽火燃不息,征戰無已時。
野戰格斗死,敗馬號鳴向天悲。
烏鳶[yuan淵]啄人腸,銜飛上掛枯樹枝。
士卒涂草莽,將軍空爾為。
乃知兵者是兇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
這首詩用的是漢代樂府詩的題目,有意學習樂府詩的傳統,但比漢代那首《戰城南》寫得更形象,更深刻?!吧8伞薄ⅰ笆[河”、“條支、“天山”都是邊疆地名。唐代兵士遠離故土到這些地方征戰,往往有去無回。有些邊疆民族以戰爭劫掠為業,古今不知有多少人戰死荒漠之中。秦代修筑長城防備匈奴的地方,至今(“漢家”,唐人習慣用“漢”代稱“唐”,實指唐朝)仍然烽火不息,戰爭不斷。戰敗的馬匹在戰場上悲鳴尋找它的主人,而它的主人卻被烏鴉和鷹啄食,腸子都掛上枯樹枝頭。士卒戰死,領兵的將軍也空忙一場,毫無所獲。最后詩人用古代兵書的話說:戰爭可不是好玩的東西,有德的君主只有在不得已時才用到它。唐玄宗好大喜功,連年征戰,百姓遭難,這首詩即為此而發。
李白描繪祖國大好河山的詩很多,多為杰作。他的這類詩同王維、孟浩然的詩格調不同,如果說王維、孟浩然的風景詩是細致入微的工筆畫,李白的風景詩則是飛動椽筆的大寫意。他常常不是作一草一木的刻畫,而是從宏觀攝取大自然的神韻。長江大河,巉〔chan蟬〕巖峭壁,萬里風云,幽石古木,一到他筆下立刻飛動起來,為他所驅遣,創造出一個與造化同在的神話般的世界。如《廬山謠寄盧侍御虛舟》中寫廬山景色:
金闕前開二峰長,銀河倒掛三石梁。
香爐瀑布遙相望,回崖沓嶂凌蒼蒼。
翠影紅霞映朝日,鳥飛不到吳天長。
登高壯觀天地間,大江茫茫去不還。
黃云萬里動風色,白波九道流雪山。
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
下有沖波逆折之回川。
黃鶴之飛尚不得過,
猿猱[nao撓]欲度愁攀援。
青泥何盤盤,
百步九折縈巖巒。
捫參歷井仰脅息,
以手撫膺坐長嘆。
問君西游何時還,
畏途巉巖不可攀。
但見悲鳥號古木,
雄飛雌從繞林間。
又聞子規啼,
夜月愁空山。
蜀道之難,
難于上青天,
使人聽此凋朱顏!
這是一段絕妙的風景描繪。詩人用極度夸張的語言寫出蜀道的艱難險峻:太陽神駕著六龍的車子到這里也要折回來,奔騰的江水也要撞回來;黃鶴飛不過去,猿猴也愁于攀援。著名的青泥嶺道路彎曲險怪,行人伸手可摸到天上的參星和井星,累得喘不過氣,無不拍著胸膛長聲悲嘆。山中幽深的古木之上,各種鳥類的鳴叫更增加了神秘恐怖的氣氛。這難于上青天的蜀道,不要說去通過,就連聽人說一說,也把臉都嚇白了。詩人筆下蜀道上的奇姿壯彩,真可開拓讀者的心胸神臆,令人魂悸魄動,驚起長嗟。這段詩句的奇思異想和豪壯奔放的風格,正是李白詩獨具的特色。
清代詩人趙翼評李白詩說:“詩之不可及處,在乎神識超邁,飄然而來,忽然而去,不屑屑于雕章琢句,亦不勞勞于鏤心刻骨,自有天馬行空不可羈勒之勢。”(《甌北詩話》卷一)這段話概括出李白詩的藝術風格。李白自覺地繼承了屈原以來詩歌的浪漫主義精神,加上他的天才和勤奮,創造出獨特的李白風格。他的詩歌,第一個特點是具有濃烈的激情。他心地純潔,胸懷開闊,憎愛分明,高興時美酒清歌,仰天大笑;悲憤時要“捶碎黃鶴樓”,“倒卻鸚鵡洲”(《江夏贈韋南陵冰》),歌哭笑罵,無所避忌。第二個特點是無比豐富的想象力。詩思來如迅電,去如疾風,縱橫變幻,大起大落,隨著他抒情的需要,上下古今人物,天文地理知識,真實的歷史,虛幻的神話隨時來到他的筆下,注入詩句,為他服務。第三個特點是常用夸張的語言抒發激情;如“白發三千丈”、“燕山雪花大如席”、“一風三日吹倒山”之類極度夸張的詩句,在他的詩中所在皆是。唯其夸張,所以傳神,極不準確的語言卻極準確地表達了他的感情。
(4)杜甫的詩
杜甫(公元712—770年)字子美,生于河南鞏縣,出身于富有文化教養的家庭,祖父杜審言是著名詩人。他青年時期正值“開元盛世”,游歷過南起吳、越,北至齊、趙等地。35歲到長安求官,過了10年窮困落拓的生活,最后才得到一個八品小官。安史之亂爆發,長安淪陷,杜甫曾陷賊中,后逃出投奔肅宗李亨,任左拾遺。49歲時,棄官攜家入川,在成都郊外建草堂定居,由好友嚴武保薦任過一段檢校工部員外郎(因此常被稱為杜工部)。流落四川八年,57歲時出川,輾轉流徙于湖北、湖南各地,59歲時在岳陽附近病死于一只小船上。
李、杜齊名,但他們的性格和詩風卻很不相同。李白像狂放不羈的駿馬,杜甫像忍苦載重的犍牛,各具風范,各有價值。杜甫詩風老成穩健,傾向現實主義。他的全部詩作,一方面反映了一個誠實的知識分子一生的遭際,同時也是唐帝國由盛轉衰那段歷史的真實寫照。杜詩又被后人稱為“詩史”,即本于此。
安史之亂是杜甫一生最痛苦的一段經歷,也是他寫進詩歌的重要內容。這一期間的詩,雖也有關于個人窮通利達的慨嘆,更多的詩卻著眼于百姓苦難。公元756年,唐宰相房琯率四五萬軍隊在陳陶同安史叛軍激戰,由于指揮失當,差不多全軍覆沒。杜甫為此寫了《悲陳陶》一詩:
野曠天清無戰聲,四萬義軍同日死。
群胡歸來血洗箭,仍唱胡歌飲都市。
都人回面向北啼,日夜更望官軍至。
寂寞天寶后,園廬但蒿藜。
我里百余家,世亂各東西。
存者無消息,死者為塵泥。
賤子因陣敗,歸來尋舊蹊。
久行見空巷,日瘦氣慘凄。
但對狐與貍,豎毛怒我啼。
四鄰何所有,一二老寡妻。
宿鳥戀本枝,安辭且窮棲。
方春獨荷鋤,日暮還灌畦。
縣吏知我至,召令習鼓鞞〔pi皮〕。
雖從本州役,內顧無所攜。
近行止一身,遠去終轉迷。
家鄉既蕩盡,遠近理亦齊。
永痛長病母,五年委溝溪。
生我不得力,終身兩酸嘶。
人生無家別,何以為蒸黎。
這是用第一人稱寫的,詩中的“我”是個當兵歸來的青年農民。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安史之亂后,農村普遍衰敗,田園廬舍一片荒涼。這個敗陣歸來的士兵看到家鄉已面貌全非,鄉鄰們走死逃亡,舊里已成空巷,連太陽都暗淡無光,一片凄慘氣氛。村里成了狐貍之類的樂園,它們反客為主,豎起毛來發怒,怪這個青年的哭聲攪亂了它們的安寧。在百無聊賴中,這個農民為活下去開始鋤地,灌園,盡莊稼人的本份。然而仍不能安靜地生活,縣吏知他回來,又召他去練兵。這次是當地方兵,不出本州,轉身看看家里,任何可攜帶的東西都沒有。稍覺安慰的是,雖然只身一人,在本地總比遠離家鄉不知所歸好些吧。可是又一想,家鄉已一無所有,無所留戀,遠近都一樣,無所謂了。他又想起已經死去五年的母親,生兒得不到孝順,母子都留下刻骨的遺恨。人生到了這種無家可別的程度,百姓還怎么活下去呢?
“三吏”、“三別”使人們想到:是誰把百姓弄到這個地步?自然是那些當權者們的腐敗導致的。安史之亂的消息還未傳到長安時,杜甫寫過一首長詩《自京赴奉先詠懷五百字》,對以唐玄宗為首的最高統治集團奢侈淫靡的生活進行了尖銳的揭露,指出他們的享樂是建立在殘酷剝削農民的基礎上的:“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鞭撻其夫家,聚斂貢城闕?!睒O度的不平,使詩人寫出近乎控訴的“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榮枯咫尺異,惆悵難再述”的詩句。在這首詩的最后,詩人寫他回到奉先縣家中的情形:“入門聞號啕,幼子饑已卒。”他自己的孩子也餓死了!悲痛之余他想到,自己做為小官僚,既不繳納賦稅,也不從軍打仗,生活中尚且充滿酸辛,那些平民百姓的苦難就更可想而知了。在安史之亂爆發后的第三年,杜甫寫了著名長詩《北征》,深深憂慮“乾坤含瘡痍”的全國動亂形勢,闡述了對時局的見解,熱切期望國家中興,愛國愛民之情充溢全詩。
杜甫的寫親友間真摯情感的詩,也非常動人,如《贈衛八處士》:
人生不相見,動如參與商。
今夕復何夕,共此燈燭光。
少壯能幾時,鬢發各已蒼。
訪舊半為鬼,驚呼熱中腸。
焉知二十載,重上君子堂。
昔別君未婚,兒女忽成行。
怡然敬父執,問我來何方。
問答乃未已,驅兒羅酒漿。
夜雨剪春韭,新炊間黃粱。
主稱會面難,一舉累十觴。
十觴亦不醉,感子故意長。
明日隔山岳,世事兩茫茫。
杜甫的律詩成就最高,歷來被承認是律詩的楷模。我們讀他《秋興八首》中的第一首:
玉露凋傷楓樹林,巫山巫峽氣蕭森。
江間波浪兼天涌,塞上風云接地陰。
叢菊兩開他日淚,孤舟一系故園心。
寒衣處處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在成都杜甫草堂里掛著郭沫若寫的一副對聯:“世上瘡痍,詩中圣哲;民間疾苦,筆底波瀾?!边@16個字是對杜詩很好的概括。杜甫的詩歌體現了古代優秀知識分子的良心。立身群眾中,與百姓同憂樂,替人民呼號,為黎庶請命,在這方面他是中國知識分子永久的楷模。他一生心血都用在寫詩上,其詩具有堅實的內容,純真的熱情,深沉的激憤,凝重的格調,從這方面說他又是詩人學習的榜樣。他“讀書破萬卷”,善于學習和繼承傳統;“語不驚人死不休”,寫詩態度嚴肅認真,無論古體詩和近體詩,都臻于妙境和化境。所謂“詩圣”,就是詩歌領域的圣人,中國3000多年詩歌史上得此殊榮的只有杜甫一人。
上一篇:清代的詩·清中葉詩歌
下一篇:詩的起源和《詩經》·雅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