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的詩·清中葉詩歌
清中葉(乾隆、嘉慶時代)是清王朝穩定發展的時期,學術上形成“乾嘉學派”,在考訂、整理古籍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在小說創作上出現了偉大的小說《紅樓夢》。詩歌創作也有不小的成績,是詩人輩出的時代。
這里應該提一筆乾隆皇帝,因為他喜歡到處題詩,所謂“乾隆遺風”大家都熟悉。他曾說“平生結習最于詩”,最推崇杜甫,是個熱烈的詩歌愛好者。晚年自稱平生賦詩四萬多首,僅就數量說,他可能是中國“第一”詩人。他的許多詩擺皇帝架子,無甚特色,因此文學史上從沒有人提到他。其實,他有一部分詩是寫得挺不錯的。我們從他的《過蒙古諸部落》中選幾首讀一下。其一:
識路牛羊不用牽,下來群飲碧溪邊。
兒童騎馬尋亡牯,只在東溝西谷邊。
小兒五歲會騎駝,乳餅為糧樂則那。
忽落輕莎翻得意,揶揄學父舞天魔。
獵罷歸來父子圍,露沾秋草鹿初肥。
折楊共炙傾渾脫,醉趁孤鴻馬上飛。
沈德潛(公元1673—1769年)是乾隆年間影響較大的詩人。他字確士,號歸愚,蘇州人。他主張寫古詩要以漢魏為準,寫近體詩要以唐詩為準。他倡導“格調說”,即詩的內容要“溫柔敦厚”,作詩要講求格律、聲調。按他的標準,他曾編選過《古詩源》、《唐詩別裁》等幾部書,直到今天仍在印行。他在朝做官時和乾隆皇帝關系密切,是詩友。退休后,乾隆路過蘇州時還召見過他。沈德潛有些小詩寫得很新巧,如《過許州》:
到處陂塘決決流,垂楊百里罨[yan掩]平疇。
行人便覺須眉綠,一路蟬聲過許州。
許州即今河南許昌。這樣的夏景常見:池塘里流著清水(決決,流水聲),垂柳罨覆著平野。到處一片翠綠,滿眼都是生機,使人覺得仿佛胡須眉毛都被染綠了,一路蟬聲伴你走過許州。這下聯想象新奇,不落陳套,令人覺得新鮮而又貼切。他的五絕《晚晴》也頗有新意:
云開逗夕陽,水落穿淺土。
時見叱牛翁,一犁帶殘雨。
提起鄭板橋幾乎人人皆知,他以繪畫和書法聞名于世,其實他還是一名詩人。他名燮,字克柔,號板橋,江蘇興化人。他從不標榜什么派別,寫詩從不裝模作樣,有話就說,直抒胸臆,憎愛分明,人們很愛讀。我們先讀他一首題畫詩:
衙齋臥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
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巖中。
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
袁枚、蔣士銓、趙翼并稱“乾隆三大家”,其中袁枚知名度最高。袁枚(公元1716—1797年),字子才,號簡齋,浙江錢塘人。年輕時中過進士,入過翰林,當過縣令,33歲便辭官歸家,終其一生都以詩文自娛,是個典型的文人。在沈德潛提倡格調說的同時,袁枚提倡“性靈說”。所謂性靈,就是真性情,真感受,或者說是“赤子之心”。他反對模仿,認為模仿的作品虛假,只有真實才有生命。他曾說:“蛟龍生氣盡,不如鼠橫行。”這些見解無疑是正確的,只是他沒有認識到豐富的生活閱歷的重要,使他的理論瘸了一條腿。他的七古《獨秀峰》寫得很有意味:
來龍去脈絕無有,突然一峰插南斗。
桂林山水奇八九,獨秀峰尤冠其首。
三百六級登其巔,一城煙水來眼前。
青山尚且直如弦,人生孤立何傷焉?
莫唱當年《長恨歌》,人間亦自有銀河。
石壕村里夫妻別,淚比長生殿上多。
愛好由來下筆難,一詩千改始心安。
阿婆還似初笄女,頭未梳成不許看。
和袁枚同時又有翁方綱提出新理論——“肌理說”。他所說的“肌理”,就是道理和文辭,也就是學問。這種主張導致后來形式主義詩風的發展。
比袁枚略晚些出現一位著名詩人黃景仁(公元1749—1783年)。他字仲則,江蘇武進人。家貧好學,懷才不遇,35歲便死去了。他的好些詩在其生前就廣被傳誦。如《癸巳除夕偶成》一詩至今仍常被人們引用:
千家笑語漏遲遲,憂患潛從物外知。
悄立市橋人不識,一星如月看多時。
上一篇:宋代的詩·南宋詩歌
下一篇:唐代的詩·盛唐詩歌